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

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沒有辦法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而並非只是『附加價值』罷了。如果父母親可以意識到這件事,中年、老年後願意改變,不要用『外在條件』來衡量子女,關係會好很多。如果你看重的是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麼事,你就會感到幸福。

熱情大方、笑聲豪邁的女兒康思云,對比個性內斂、溫柔謙遜的母親彭秋華,一對母女似乎個性迥異。可是幸福不在於兩人有多相似、互補,或是又要多麼的融洽與完美;而是她們在一來一往之間的共識:我們再怎麼爭吵,都會記得要和好。

 

康思云說到她們40多年的母女相處,反而是在中年後、年紀愈大爭執愈多。因為媽媽漸漸不再生悶氣後,選擇「有話就說出來」,讓母女對話容易產生爭執、摩擦,自己也還在適應媽媽的改變,適應媽媽晚年後「活出自己的樣子」。

 

幸好她們家人間有豐厚的「愛的存摺」,本金太豐富、又不斷存入。在看40歲後的康思云(以下稱女兒)與70歲彭秋華(以下稱母親)的日常對話,在在處處,都是對彼此了解與包容的溫柔力量。

 

中年後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的另一半過世而有不同

 

女兒:「我爸過世後,我覺得媽媽變得很不一樣。原來媽媽的情緒面會對著爸爸,不會對我們,現在爸爸走了,我們就要直接面對媽媽『也有情緒』的這一面。」

 

「到了中年後,我們會面對父母的過世,而喪偶的父親或母親,跟我們相處的模式就會改變;人的情緒出口要有個對象,失去另一半後,父母很容易讓子女承接自己的情緒......」

 

「我爸很依賴我媽,吃什麼、穿什麼都交給我媽,但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不需要我媽處理,我媽自然很多生活上的事都會依賴我爸;爸爸則是連早上穿什麼衣服,都要我媽挑選才行,但這些夫妻間的『合作、互補』,我們小孩以前是不會有感覺的。」
 

母親:「我和你爸爸是互相寵愛,以前有他頂著,我不用做任何事。」
 

女兒:「可是我跟哥哥,從小就被爸爸灌輸我們是獨立個體,我們什麼事都學著獨立完成。所以當媽媽生命的重要角色失去時,我們兒女誰也不期待自己成為爸爸一般、被媽媽依賴的角色。媽媽也會覺得委屈,『我以前有人靠,為何現在沒人靠?』」

 

「我和我媽媽說,到底什麼是孝順呢?誰都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有多長?如果我們有一天不在你身邊,你又無法獨立時,我們才真的會擔心。」

 

真正的感情好,是容許衝突與爭吵的存在

 

母親:「你跟你爸都要我把話說出來,不要生悶氣,我現在也在學習。可是當我們立場不同時,我也希望你能用和緩的語調跟我說話,這樣我也比較能接受。」

 

女兒:「我講話時表情比較多、聲調也比較豐富,我是戲劇性的人,所以常被放大來看,其實我沒有那個意思。媽媽可以接納嗎?」

 

母親:「我可以接納但不欣賞,就跟你們不喜歡我太ㄍㄧㄥ一樣,我也接納你們想要我改變的這件事。」

 

母女之間真實的寫照,沒有一絲的虛矯,人說家和萬事興,但這個「和」字,是建立在溝通與對談上。因此即使偶爾摩擦,下一秒又能談笑風生。

 

女兒:「可是再怎麼意見不合,我們也會回到對彼此非常的愛。很重要的是,這代表家裡的『衝突情境』可以發生,我們之間也沒有祕密;衝突不會導致毀滅性結局,再怎樣的爭吵就不會影響我愛你。我們很清楚,事情與愛是兩件事。」
 

母女大聲說出愛,每個紀念日都要用心安排

 

母親:「我非常清楚我女兒很愛我,我女兒也很清楚,我非常地愛她。」

 

女兒:「我媽媽會寫很長的信給我,表達她對我的欣賞,她引(以?)我為榮。我從小就會聽到父母說,他們有多愛我,我的父母親對於讚美表現得非常大方,即使再吵架、不認同,但我們的底很深厚。」
 

母親:「我從小就愛她愛到不得了,她是我的心肝寶貝。我在她小時候,就在親朋好友讚美他。因為她真的好可愛,各方面能力又很強,喜歡畫畫的她,每一個作品都像是『會說話』,我是發自內心的愛她、讚美她。」
 

女兒:「我到三十多歲才體會媽媽當時誇獎我的話,因為我的兒子也是作品會說話,這些媽媽的愛,隨著閱歷越來越豐富,我才更深的體會到。以前不覺得自己的家庭很特別,現在才了解到父母願意不斷表達愛有多難得。」

 

母親:「我很喜歡慶祝、喜歡節目,以前就會要求老公送我花,收到時心情非常開心。」
 

女兒:「去年我們才幫媽媽辦70歲的生日派對,我們覺得紀念日就跟熱戀一樣,當你愛這個人,你享受這個關係,就會記下這些美麗的紀念。」

 

母親:「我有幾年去美國時,我跟女兒還有『母女交換日記』,等到我們見面時就交換。每星期至少要一次的視訊,聊些生活上的事,愛要經常表達關心,要積極地去培養。」
 

我愛你是你這個人,不是你做了哪些事

 

女兒:「我跟我媽之間,有件事情很重要,我媽從來不會用外在的東西來判斷我們的價值。我媽對我的肯定,是跟我的內在有關,像是我願意對人表達關愛,媽媽就會稱讚我;從來不是我的成績很好、賺很多錢;從來沒聽過媽媽去炫耀我跟哥哥的學歷,也不會去跟其他人比較兒女賺了多少錢。」
 

「我爸媽會很歡迎我的朋友來家裡,他們也會和我爸媽成為好朋友。讓我很深刻了解到,我爸媽是愛我們的人,不是我們做了哪些事。
 

母親:「我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對我跟兄弟姐妹,當時臺灣的環境還很困苦,可是我父母總是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留給我們,這份愛也一直長存我的心中。」

 

女兒:「我觀察許多父母年老了,在意的不是孩子功名利祿,大部分人的願望,都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可是很多人不說。很多熟齡後的親子關係,都在想辦法保持『安全距離』。」

母親:「我常跟我孩子們說,家裡的燈,永遠為你們開著。我對我的孩子讚美會很具體,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感覺與感情。讓孩子覺得自己時時刻刻是被愛著、安全的;爸媽永遠在你們身邊。」

 

幸福的熟齡親子關係,在於願意改變與學習

 

女兒:「我以前不覺得自己的家庭很特別,現在才覺得很特別。我覺得親子關係很重要,在任何階段都需要學習,因為你會老,孩子也在長大,我們的人生階段都是不斷在變化;我認為只要願意改變,任何年紀都有機會。」

 

女兒:「我覺得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沒有辦法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而並非只是『附加價值』罷了。如果父母親可以意識到這件事,中年、老年後願意改變,不要用『外在條件』來衡量子女,關係會好很多。如果你看重的是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麼事,你就會感到幸福,否則,就會有很多衝突。」
 

康思云說,我們都已經長大了,年紀漸漸步入中年或老年,是否我們會願意主動在關係裡和解?或是突破它,讓親子關係更融洽。畢竟父母只會更加年老,我們能不能也「不比較」,而有辦法看到父母給我們的愛?

 

這是康思云與母親彭秋華的熟齡親子關係,因為長期不斷地灌溉,讓彼此常保新鮮的感情溫度,雖然吵架與衝突夾雜在日常生活裡,卻不會傷害愛的本質。母女能牽著手一起變老,讓我們了解到,親情不該是「繫伴」,而是把對方看得很重要的「好伴」


▲愛要具體地說出來。每年生日、節慶都是親子間互訴感情的好機會,她們母女也會常常LINE來LINE去,說自己有多欣賞、感謝、愛著對方。娃娃為康思云的小名。


▲在事業上衝刺的康思云(現為新活藝術執行長),媽媽也是她育兒的得力助手,兩人是母女、好友,也是好夥伴!一家人經常聚會出遊,是凝聚感情,也是儲備「愛的存糧」與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