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習時,一定會有難度,就如之前我說「做中學」,看完書後,可以用小金額嘗試扣款,為什麼呢?因為親身參與才會有感受,很多時候書本理論與實際狀況會有很大差異,差異在哪?
就是心態不同了,你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上下起伏都會有心跳的感覺,有心跳感覺是好的,表示你還活著。
有網友要成立讀書會,好朋友一起讀書討論,會進步更快更多。如圖,是我7年前幫同事上課所準備的講義,如果當時在講座中有聽我的話,每月多擠出10,000元存下來,7年後沒有100萬,也有80~90萬,很可惜的是,沒有人回頭來感謝我,表示大家還是沒有學到「紀律」。
我喜歡講「觀念」,因為富或窮,很重要的根本就是在觀念,但很多人不願意接受新思維,改變自己的舊觀念。
例如,說到理財,多數年輕人會頂一句「青吃都不夠,哪有剩來曬乾!」,但錢就是用擠出來的呀,不是「開源」,就是「節源」,沒有第三種方法,天天罵政府、怪老天、怨老爸,會改變你的命運嗎?還不如多充實自己的能力,或多兼幾份差,節約開支10年累積一點本錢,後面日子就會好過了,你願意嗎?
但是,就是會有人喜歡問明牌、抄捷徑,如果告訴你,這波你賺到,下次還是會賠掉,因為沒練到功夫,終究是會被修理、吐回去的。
記得多年前,剛引進投資型保單時,當時同事都很陌生,尤其從事壽險業的人,在理財上都是保守型的,壽險保單加上了基金,完全不知道如何建議客戶挑選哪支基金。
那時我已經定期定額基金數年,而且我從來不靠理專,都自己學習挑選,所以我準備課程教案,幫同事上了一堂課,教大家共同基金的基本知識,及如何從上千支基金中挑選出績優生,結果上完課後,一位年齡資深的同事說:「說這麼多幹什麼呢?就直接告訴我要買哪一檔基金呀!」
我當場真想像電視上的投顧老師一樣甩筆,我花幾天準備教材,1~2小時解說,無償教導釣魚技術,不認真學習,心裡只想討魚吃,真是氣死我了。
不用我修理他們,在金融海嘯時,他們都被狠狠的修理了,當時金融保險業的從業人員,真的都很慘,不敢接客戶電話、不敢見客戶,甚至還要耽心公司被裁撤沒頭路了。
所以,不要來問我明牌,或某檔基金(股票)好不好,你看鴻海、台積電都是好公司,但一樣有人賺很多、有人賠很慘,重點不在它好不好,而是你會不會擬訂投資策略。
在景氣好時,大家都會犯一個毛病,以為漲到天花板之後,會繼續漲到天堂,所以有獲利100%的基金,還不懂得要停利入袋為安,當時我的投資組合就是如此,金融海嘯來時跌勢之快,以為跌到地板就會停,沒想到地板以下還有18層地獄的跌法,破除所有人的經驗與想法。
我立即擬訂了加碼計劃,但口袋再深的人都無法不斷的單筆加碼,於是我想出一個策略,用每月增加扣款的方式來加碼,子彈才不會一下就用窰,以時間換取空間,我預期3年景氣循環過後,又會是一條好漢。
結果我這個每月增加扣款的策略,只花1.5年就翻正,當別人還在苦哈哈時,我已經笑哈哈了,再來就是嚴格執行停利,不要再有貪念,停利後放到保證給付的投資工具裡,才不會一直在深淵裡輪迴,並能有「長線保護短線」的作用。
金融海嘯多年後,我在演講時問大家「知道不能停扣嗎?知道要低檔加碼嗎?」,大家都說知道,但做到的比例就少之又少,理由不外乎:沒錢加碼、不敢加碼、沒有加碼策略,銀彈提早用光了…等,所以理財不僅考驗知識、能力、紀律,還有情緒呀,所以「成功者為寡、失敗者為眾」,完全符合20/80法則的道理。
「做中學」第一步就是學習知識,每個成功案例的成功方法都不同,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口袋深淺的不同,也影響著理財方式,大量閱讀可以幫助自己廣納知識,但記得一定要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個性、習慣,再逐漸培養FQ財商能力、紀律,以及面對波動的情緒控制能力,才能安穩的保有財富。
(本文獲「粉圓妹」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