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女人需要這樣想,拋開「我必須這麼做」的堅持!活在當下,凡事自己說了算

40歲後,女人需要這樣想,拋開「我必須這麼做」的堅持!活在當下,凡事自己說了算

「是我理虧,所以不能隨心所欲。」下述的主觀認定會使問題惡化。

比方說,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人一定要工作」。

 

而且這個「一定要工作」是以勞動換取收入為前提。

 

因此就會有「是別人在養我,所以我不能隨心所欲」、「我必須感謝丈夫」這樣的想法。

 

所以經常有全職家庭主婦來找我諮商時,以「我一直覺得必須感謝丈夫,可是」為開場白,之後才進入正題。打從這一刻起,她就已經認定自己沒有收入,所以不能向丈夫主張同等的權利。「自己立場薄弱」的想法成了先決的條件。

 

有位男士說:「是沒有工作的我不對,才會被父母說三道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可是,當我們厭倦工作的時候,真的只能「無奈」地承受父母「不工作」的責備嗎?

 

「所以,只要我沒有工作賺錢,就不能任意而為。」

 

他還認為,如果沒有收入的話,連發言權都沒有。

 

「我必須這麼做」的陷阱

 

從「我必須這麼做」的思維出發,結果卻「做不到」,這時不僅會喪失自信,還會因為自己做不到而更加壓抑自己,並且認為除了鞭策自我必須更加努力之外,別無他法了。

 

「等我有收入之後才能表示意見」

「等我賺錢之後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這樣想了之後,就更加認為不能不工作而開始著急,同時儘管心裡著急,但大概也只會反覆嘀咕「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吧。

 

強迫自己「必須這樣做」的想法只是在作繭自縛罷了。

 

「可是,不是也有『不這樣做不行』的時候嗎」,即使這時再用理性去反覆思考也不會有什麼進展。

 

當然,確實會有那種時刻。

 

不過,當我們處在「認為自己必須這麼做,但卻做不到」的狀態時,那樣想對自己到底有何意義?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呢?

 

假使那樣想能讓自己的心情輕鬆一點、變得比較積極的話,那還說得過去,但假使不是如此,讓自己被那樣的想法束縛到底有何意義呢?

 

相反的,那種想法才是折磨自己、使情緒惡化的元凶。

 

其實,應該可以活得更輕鬆

 

那麼,假如這時我們的前提是「要不要工作是我的自由。想工作時工作;不想工作時就不工作。要怎麼做,完全隨心所欲。也就是要以自己的欲望、心情為標準」。

 

以這個為前提如何呢?還會出現「是丈夫在養我」的想法嗎?

 

還會有在家庭裡沒有收入就沒有發言權的想法嗎?難道還看不出來嗎?就是因為自己一開始便以「必須這麼做」為前提,才會產生這種不必要的煩惱。

 

相反的,如果以「自由選擇」為前提,大概就不會有不必要的煩惱,而且會漸漸轉換心境,覺得:

 

「我待在家裡當家庭主婦非常快樂」

「我可以休息到自己滿意為止,所以能真切體會到氣力逐漸恢復」

 

不是用頭腦思考,而是「心境」有了如此的轉變。

 

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把焦點放在這個「心境」上。為什麼呢?因為把焦點放在此刻的心境上,感受那樣的心境,無疑地正是所謂的「活在當下」。

 

(本文摘自《不彆扭的練習:人生再苦,只要活在當下、無愧於己,那就夠了!》,台灣東販出版,石原加受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