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關係最終都會回歸平衡。
電影《教父》開頭講述了一個故事。
在義大利黑手黨老大柯里昂的女兒婚禮上,殯儀館老闆博納瑟拉來找柯里昂,想出錢請他為自己的女兒報仇。按照義大利人的習俗,在兒女的婚禮上不能回絕他人的請求。
博納瑟拉忌諱柯里昂的黑幫背景,一直不願意交他這個朋友。柯里昂對此心有芥蒂,他斷然回絕—如果你把我當朋友,這個忙我一定會幫你,可惜你只是把這當成一場交易。
聯想到柯里昂的黑幫背景,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麼博納瑟拉不願意接受他的友情—一旦接受了黑幫老大的幫助,就會被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潛規則綁架:當對方需要麻煩你時,你也得義不容辭,哪怕要你做的是違背原則的事情。
人際關係中的這種潛規則,其實就是經濟學和心理學領域的互惠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情債」。
人情債是人類社會合作的重要基石,但也是產生「互惠焦慮感」的源頭。
當我們接受別人的饋贈後,很容易產生一種必須回報的念頭,同時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種感覺催生了焦慮感。
在一段正常的關係中,人情債應當潛在水底下,大家心知肚明即可。不可反覆提「我幫了你什麼」,更不要拿它當籌碼要求對方回饋自己,這麼做只會讓對方感到厭惡,對任何一段關係都無益。
醫生王湞最近遇到一件煩心事:兒子快放暑假了,她想幫孩子請家教,卻找不到合適的人。
無奈之下,她只好找人幫忙,有過一面之緣的媛姊成為她求助的對象。媛姊以前在學校當老師,後來自己開了間補習班,桃李遍天下。
媛姊推薦了一個在一流大學讀書的學生,王湞非常滿意。後來,媛姊又推薦了幾個不錯的家教,有時候還主動幫王湞的兒子補課。
為此,王湞很感激,請媛姊吃飯不說,還送了些禮物,兩人也走得越來越近。
沒過多久,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媛姊三不五時地就來醫院找她,還經常帶親戚來。剛開始,王湞還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她發現媛姊麻煩自己的次數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過分,甚至為胎兒做性別鑒定這種違法的事也不避諱。
王湞煩不勝煩,最終還是開了口。她說得很委婉,意思是,她已經幫得夠多了,有些忙她無能為力。
媛姊卻不識趣,面對拒絕,她更多的是惱怒:「妳家孩子學業上的事我操了多少心,也幫了妳,怎麼請妳幫我一下就這麼難?」媛姊的話讓王湞很惱火,兩人在電話中吵了幾句,自此再無聯繫。
人情不是籌碼,更不能主動以此為由,命令別人幫自己的忙。在一段正常的人際關係中,雙方會主動尋找平衡,你幫了別人,別人自然心中有數。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
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不巧,當時宴席上的羊肉羹分量不夠,因此,在場的名士並非每人都能喝到。其中,有一個沒喝到羊肉羹的人,名叫司馬子期,為了這點小事懷恨在心。為了報復中山國國君,他竟然跑到楚國,力勸楚王攻打中山國。
一直以來,楚國就是財力雄厚的強國,若要攻打中山,簡直易如反掌。後來,中山國被攻破,國君只好逃到國外。
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著他,於是好奇地問道:「二位壯士從哪裡來?為何緊跟在寡人身後?」
那兩個人回答道:「國君不必害怕,您曾經將一壺食物賜予一個瀕死之人,這個人因為您的恩賜才免於死亡,我們兩個人正是他的兒子。父親在臨死前,曾萬般囑咐我們,中山國若是有任何事故,我倆務必竭盡全力,誓死保護您的安全!」
當你希望別人能夠回饋你時,一定要明白,在互惠心理的作用下,自覺的人會主動尋找平衡,而那些只拿不給的人,也不值得你深交。
但有人還是習慣把人情當令箭,把幫過別人的忙當籌碼。自己需要幫忙時,當別人流露出一點為難,就立馬把籌碼加上去,瞬間將自己和對方對立起來。
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的父親有恩於京城的刑部尚書,在對方餓得要死的時候給了他半塊餅。
包龍星拿著父親給他的信物—剩下的半塊餅去找對方。對方客客氣氣,雖說不願意幫忙,也沒有撕破臉。
包龍星自找死路地提到:「我爹當年對你恩重如山,就算你不幫我也該給我點好處。」這話惹惱了刑部尚書,他命人端來一百個餅還人情,還強迫他全部吃下。
電影固然是電影,思路卻符合真實的人性:不管人情債有多重,都沒人願意被道德綁架。
(本文摘自《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寫給每個人的社交能力書》,方智出版,格子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