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轉變想法,尤其是把擔心轉變成正面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很習慣對別人說──「別再擔心了啦!不要老是這麼悲觀啦!」
但事實絕不像說的那麼簡單,就算是出於好意地安慰容易擔心的人,然而對方聽到只會覺得:「你以為誰想這樣啊?」內心反而更加躁動不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我怎麼會變成這副模樣」的自責想法。
某天,一位容易陷入擔憂情緒的中年婦女,因不堪其擾,而來醫院找我進行心理諮商。她說她只要看到別人表情變得不大對勁,就會擔心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打電話給小孩,如果他們沒接,就會胡思亂想擔心他們是不是發生意外,心裡開始七上八下。
雖然已經告訴自己不要這樣,但還是容易為了小事擔憂焦慮,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很無奈。
事實上人類本來就有愛擔心的天性。對於未來不可預知的危險,為了能夠即時應對,大腦必須隨時保持在最佳化狀態。要完全消滅擔憂的情緒,等同於要大腦停止運作。因此,跟擔憂的情緒搏鬥,只會是徒勞無功。
我們必須要先接受,身為人類,天生就是會面臨各種不同的擔憂,想要擺脫擔憂的枷鎖,第一步就是要去接納擔憂的情緒。
試著運用「矛盾意向法(存在治療的技術)(Paradoxical Approach)」。不是要自己「別再擔心了」,而是下定決心告訴自己「就去擔心吧」,這樣做「反而」會有助於減少擔憂。
如果跟對方說:「針對你現在所擔心的事情,就先擔心到底吧!」
剛開始,對方聽到可能會嚇一跳,但仔細想想,反而會覺得糾結在這些無謂的擔憂上,似乎也無濟於事,於是便漸漸放下煩惱。
逃避無法真正消除擔憂,唯有正面迎擊,才能戰勝擔憂。就跟看恐怖電影一樣,一直重複看到自己不想再看,就不會覺得恐怖片很可怕。
還有另一個矛盾意向法,就是訂定一個時間區段,讓自己一天內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以盡情地擔心(稱作Worry Time)。
晚上的時候,讓自己有十分鐘的時間待在安靜的書房(建議最好不要在臥室),可以盡情地去煩惱。十分鐘過後,就暫時先把煩惱擺在一旁。
白天時如果遇到煩心事,不要讓自己陷入鑽牛角尖的困境,先把煩惱丟開,等到了Worry Time 時,再去煩惱這些事情。
不過,等真正到了Worry Time 時,會發現實際擔憂的時間根本不到十分鐘就結束。因為知道就算繼續擔心下去,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只會讓自己更痛苦而已。
還有另一種方法是,更積極地去了解自己的擔心所為何事。把心裡的煩惱具體寫下,再把它念出來,至少要反覆進行二十次以上。
一開始,會覺得焦慮不安感似乎在心中逐漸擴散,在說出擔心的事情後,反而會如釋重負。幾次下來,自然就會覺得:「那又有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為了還沒發生的事情瞎操心。」
與其設法去消除擔憂,倒不如和它們重新建立新關係,與擔憂和平共處,不再為此感到害怕和焦慮。
如此一來,就會理解無謂的擔心只不過是徒增煩惱,而且就算擔心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也會有對勇氣和自信去面對。
假如試過各種方法後,都還是無法跳脫擔憂的枷鎖,那很有可能是因為打從心底想要逃避只有自己才能解決的問題。以為只要用腦袋去想,問題就會解決,實則根本沒有直接去面對問題,而讓自己陷入擔憂的泥淖中。
就像去旅行時,不是去擔心可能會發生的狀況,而是先做好事前的旅遊規劃;考試時,不是去擔心考試的成績,而是認真念書;和朋友吵架時,不是去擔心會因此絕交,而是先主動與對方和好。如果光是用想的,而不實際去做,那麼又怎能從擔憂的泥淖中走出來呢?
(本文摘自《情感的溫度:情緒會傳染,孤單是,幸福也是,覺察內在情感與修復人際關係的40個練習》 金昞秀著,三采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