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難過與快樂不是你的責任!年過50歲,為什麼還要被「孝順」牢牢綑綁?

父母的難過與快樂不是你的責任!年過50歲,為什麼還要被「孝順」牢牢綑綁?

孩子們這時候都是想為父母的失望、不開心、難受負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掉父母親的糟糕情緒。「拯救父母的情緒」,我從做子女的眼神中看到了無能為力的難度。對於我們的父母,他們習慣了不開心、失望、失控、難過、可憐,這是他們的一種常態,不是孩子所能改變的。

K是一個女兒,她覺得和媽媽相處很痛苦。

她敘述媽媽總是一副可憐的樣子:

 

「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妳上學。」

 

「不用,我有獎學金,也有在打工了。」

 

媽媽每次都做一整桌的飯,讓我先吃,接著說:

 

「我吃妳剩下的飯菜就好。」我說,那妳先吃呀,媽媽又會拒絕。媽媽常對我說:

 

「妳也知道妳爸爸對我多不好,我心裡有多苦。妳一定要爭氣些,多讀點書..」

 

「那妳離婚啊,離開爸吧!」媽媽又不願意,理由是:

 

「要離早離了,我忍氣吞聲這麼多年,不都是因為妳才不離婚的嗎?」

 

K只能呵呵一笑。

 

「我媽媽總是一副可憐的樣子,我實在受不了。如果我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是否我媽就不會這麼痛苦?我努力地聽她訴苦,但是我真的聽不下去。現在我只能把打工的錢全部給她,這是我能做到的彌補,我告訴自己儘量不去看她。我真的不需要她這樣啊。她自己喜歡這麼做也就罷了,為什麼非要說是為了我。我看到我媽就會一直提醒自己我是罪惡的,我覺得被強迫。」

 

我分析了

 

K背後的邏輯:

 

第一、媽媽很可憐,身為女兒的我應該解決她的可憐。

 

第二、她的可憐是因為我的關係,我更要為她負責。

 

讓K感覺到被強迫的,從來不是媽媽很可憐,而是「我要為媽媽的可憐負責」的想法。媽媽的情緒,讓K感覺媽媽是可憐的,這讓K看不下去,覺得內疚,覺得自己應該幫助媽媽。可是K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她才是一位大學生,她能做的實在有限,所以K只能對媽媽憤怒。

 

K的憤怒是因為,理性告訴她應該幫助媽媽消化情緒,可是她自己又不想為媽媽的情緒負責,「關我什麼事情?」這種挫敗和衝突,讓她憤怒了:

 

「妳為什麼要讓我覺得自己是個不孝的女兒?這樣我很挫敗!」

 

這個社會裡,我們生活周遭還有無數個K,怕讓父母親失望。他們有的被逼婚,有的被逼給爸媽打電話,有的被逼聽嘮叨,有的被逼給弟弟錢、有的被逼換工作、有的被逼要為了這個家做出犧牲。他們特別討厭父母以一種軟的、硬的方式控制他們。

 

讓他們憤怒的,不只是父母的控制,而是這些孩子們處理不了被自己創造出來的內在挫敗:不想讓父母失望,不想讓父母不開心。

 

看到父母難受,自己也會難受。看似在對父母生氣,其實更是對自己的怒喊。

 

孩子們這時候都是想為父母的失望、不開心、難受負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掉父母親的糟糕情緒。「拯救父母的情緒」,我從做子女的眼神中看到了無能為力的難度。對於我們的父母,他們習慣了不開心、失望、失控、難過、可憐,這是他們的一種常態,不是孩子所能改變的。

 

在生你養你之前,他們的控制慾、付出狂、受虐症,已經決定了他們會無數次在這個社會上經受這種情緒輪迴了。這是一個做子女有辦法拯救的了的嗎?

 

對於父母長年混亂的關係、失控的情緒、糟糕的生活,做子女的不僅拯救不了,還會把自己給搭進去。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本文摘自《游祥禾關係對話》,布克文化出版,游祥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