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從小不太會念書的小孩,像是命運捉弄似的,這樣的孩子,手足之間一定有個很會念書的人,那個人就是我的哥哥。他像是擁有小叮噹的記憶麵包似的,考試考滿分,輕鬆把獎狀帶回家當壁紙貼,他是爸媽的榮耀,我像是個存在卻照不到亮光的孩子,渴求被注意。
我一直認為,活在優秀哥哥陰影下的我最辛苦,忌妒又羨慕哥哥拿走父母大部分的關愛,直到長大後,在一次聊天中,哥哥對我吐露身為長子的壓力,他從小背負著父母所有的期待,人生卡在「孝」與「順」兩字,失去自我意志。他羨慕從小功課差的我,永遠可以選擇自己的路,天生天養像個野孩子似的,活得奔放自在。
這次的聊天化解了心結,原來在家庭中,誰都有自己的難處,而那個難處,是其他人看不見的,我們看見的,往往是我們深深想要,卻缺乏的部分,眼中只有羨慕,至於辛苦的那一面,總在焦點之外,變得模糊。
在家庭裡,我們都渴望被愛,也盼望能跟親人相處融洽,但越愛一個人時,往往有更多說不出口的話,說不出口的話像是一攤軟土,慢慢變成怨念的硬塊。
不論是血親還是姻親,能夠相聚都是因為緣分,也因為愛,荒唐的是,造成離別的主因,可能也是因為愛,為什麼那些牽引彼此靠近的愛,後來會消失呢?價值觀的衝突與期待的落空,可能是主要的導火線。
在「你是我的傷口和自尊」書中,透過書信,讓你看到雙方的視角與衝突點:
當擅長「規劃未來」的太太遇到「活在當下型」的先生,光是何時該享樂、錢花在哪,就可以讓家庭烽火連天。
當明星學校畢業在知名大企業工作的父母,生出念不好書的孩子,爸媽的焦慮就可以讓孩子的童年失去色彩。
當期待甜蜜兩人世界的太太,遇到無法獨立生活的婆婆,雙方都試圖討好過對方,最終卻落的怨懟與憎恨,而卡在中間的丈夫,往往也萬般痛苦。
在這本書中,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故事,不論是被逼婚的女兒、活在優秀姊姊陰影下的妹妹、沮喪面對與丈夫溝通不良的太太,每一個角色都如此不容易,裡面的情境,可能是你身處的現狀,或者曾經走過的艱難。
對於自己的痛苦,你一定能精準詮釋與表達,但那個造成你痛苦的人,不論是父母、老公、婆婆,他們難道是以逼死你為樂?樂見你如此悲慘生活嗎?
他們為什麼這樣對你?
他們的難處與出發點又是什麼呢?
那些妳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在書中,透過一封封自白信,會讓你如同站在神的視角,俯視眾生的悲苦,看到你討厭的那個角色(人),他也曾經對你好過、退讓過,但你對那些善意毫無察覺,因為那個過不去的點,已經吸引了你全部的注視。
如果你跟他交換立場與身分,也許你也會做出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喔,別覺得不可能,俗話說「換了位子,換了腦袋」,在家庭關係中,也是如此啊!所以才會有個說法是,「受過虐待的媳婦,後來往往也成為嚴厲的婆婆」,身為媳婦時不以為然的事情,等辛苦熬成婆婆後,是否也能寬待兒子的太太呢?
在這世界上,令人深痛惡絕的大壞人不多,如果遇上了,恨起來也痛痛快快,但令人為難的,往往是對方的身分是我們的家人,而且是好人,他們不是全然的壞,只是在某些地方,非常礙眼,那礙眼的部分,隨著我們的注視,如水中的漣漪,不斷在心湖中放大、放大,直到無邊無際,吃掉所有包容的可能。
人人都有苦水想要吐,如何在吐露心聲時,讓在家庭中,我們最親、最愛的人不會受傷,甚至理解我們的想法,是我們想要且該追求的的境界。
在書裡提供的解決之道或是表達方式,很值得學習,學到了你會受惠一輩子,像是:
不要否定別人的選擇(不論是事情或者是對象),當你在否定他的選擇時,你也在否定他這個人。
一旦對方說出自己為什麼生氣時,你要能溫暖地回應:「你一定很難過吧」,用同理心讓對話繼續開展,不讓對方活在恐懼坦露自己情緒的壓力裡。
造成人生不幸的理由之一,往往來自與他人的比較,一項又一項的比較,會抹煞親密關係。
書中有一個很棒的觀念,顛覆台灣傳統的價值觀,作者認為不要在家庭中拼命追求犧牲,一個犧牲自己幸福,養大小孩的寡母,小孩身上的壓力會非常沉重。對東方人來說,寡母的付出令人尊敬,對西方來說,卻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所有的犧牲,總藏著許多怨懟,請把你自己的快樂放在人生序位的最前面,這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孩子學到你追求快樂的態度,而不是讓他學會唯有犧牲,才會得到尊重的價值觀。
也許,我們都曾經在家庭中受過傷,那個傷的原點是愛,撕裂點是「渴求卻未得」,如何讓傷口癒合,讓關係更好,絕對不是透過指責,而是更多的同理心。
家庭的幸福不在外在條件,而是尊重包容與溝通,當家人在一起時,感到愉快、自在,這樣的家庭氣氛是最美、也最奢華的裝潢,值得我們去努力,去修正、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