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告棄養雙親、不回家看病母!蘇怡寧稱一路被情緒勒索:心中的黑暗角落,就來自我的父親

被父告棄養雙親、不回家看病母!蘇怡寧稱一路被情緒勒索:心中的黑暗角落,就來自我的父親

20211215編按:知名婦產科醫師,也是禾馨醫療、慧智基因執行長蘇怡寧,遭鏡週刊爆他被父親控告棄養雙親,起因是蘇怡寧剛創業時,曾支援他200萬,但他多年來卻都不回家看生病的媽媽,甚至已經6年不相往來,因此以《民法》防不孝條款,要撤銷當年贈送蘇怡寧的千萬元房產。

蘇怡寧則是在臉書上回應,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他雖然不想提但還是要把事情說清楚。蘇怡寧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黑暗的角落,其實我也是,只是從來沒想過這個最大的黑暗會是來自你的家人,而且是你的父親。」

「多年前剛創立診所的時候需要資金,父親曾支援200萬元,我是很感謝,但後來幾年後慧智基因準備要公開發行告知他們投資內容,父母皆完全沒有興趣也不想聽,還說他的錢絕對不會投資在子女做生意上,那是他的退休老本,當時 就咬牙自己想辦法,還好朋友前輩相挺。」

蘇怡寧說,在慧智基因成立上市後,父親卻說那是他的公司 ,他要很多很多股票,因此父親就開始用各種方式,包括提告、發函檢舉、恐嚇留言,甚至動員妹妹一起來,「這些都是情緒勒索」

「我隱忍多年不願跟父親計較,從頭到尾都很清楚,借的那200萬是投資診所跟股票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法院也判決下來了。如果我真是這種人,為什麼我老弟還是在我公司上班,之前不願意去提這些事情,就只是因為這些原本是我的家人。」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恨情緒勒索了吧?因為我遇到的早就不只是情緒勒索,而是對我整個生活中的勒索了。」面對這樣的家務糾紛,蘇怡寧表達自己的立場。

而藥師林士峰也認為,其實說穿了就是面子作祟。他在臉書上寫:「父子之間哪有什麼隔夜仇,我也能理解父親的堅持,但是過於威權形態的溝通方式,即使是兒子也很難接受,命令形式的溝通,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遠而已。這個僵局大概是無解了,最後徒留下遺憾。」

 

「你要聽話,不要忤逆師長。」「你為什麼就是要跟爸媽作對。真的是很不孝。」「你要孝順,要尊師重道……」這些話,對於你、我而言,是否耳熟能詳?

 

台灣社會,由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很在乎「孝順」。「孝順」這兩個字,相信每個人都琅琅上口,但是「孝順」是什麼?那就見仁見智了。

 

雖然「孝順」似乎難以定義,但是「孝順」在台灣文化中,毫無疑問被認為是「美德」的一種,甚至社會還會選出「孝悌楷模」來加以嘉獎。

 

但既然「孝順」是如此難以定義。那麼,父母心中的孝順是什麼呢?在台灣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父母眼中,「孝」就是「順」,好像有「順」才有「孝」。

 

所謂的「順」,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順從爸媽的想法與意見」,就是「聽話貼心」,也就是說,「孝順」的標準與定義,是由父母決定的。

 

在這個文化架構下,對於某些父母而言,孩子「夠不夠聽自己的話」,就決定了孩子是否「有美德」,是否「孝順」。

 

對這些父母而言,或許,自己的爸媽以前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因此,期待孩子「順」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尤其從小到大,長期跟孩子的互動,都是比較權威式的「上對下」的要求與命令:「我說的、做的都是對的,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做。」

 

只是,隨著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事業與專業知識。這樣的父母,其實缺乏跟長大的孩子互動的方法知識,於是,還是用過去與孩子互動的習慣方式:害怕孩子受傷,希望孩子照著自己希望的路或方法做。這樣,父母才會覺得安心,覺得有安全感,覺得「這樣比較好」。

 

但是,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樣子。當父母無法習慣,也無法接受時,「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這樣回報我」的這類情緒勒索的話就容易出現,而孩子也會礙於因為該「孝順」的罪惡感,使得自己與父母陷入情緒勒索的循環中。

 

有時候,這種社會對「孝順」的推崇,不只綁架了孩子的自主性,卻也扼殺了父母了解孩子的機會。

 

因為「孝順文化」,有些父母對於孩子應該如何順從,有太多「應該」的想像,使得父母有時無法拋下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尊嚴與面子,認為「我是父母,我為你好,所以你聽我的是應該的」,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人」。

 

身為人,他當然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想法,可以有需求、有感受,這些都是應該被尊重且在乎的。

 

這樣的互動,其實有時也可以在師生關係中觀察得到。與「孝順」文化類似的,包含「尊師重道」等文化思想影響。台灣的文化中,普遍對於「權威」是尊敬且信任的。

 

所謂的「權威」,不論是父母、老師、長官、上司……有時候,我們社會似乎默許權威、上位者,能夠對下位者(子女、學生、下屬……)有一些嚴厲的詞語或要求,甚至是威脅、是勾起你的罪惡感、是福利的剝奪。

 

有時我們甚至認為,權威者對於非權威者的要求或言語責備,就算過分,也是訓練,也是「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都時常聽到「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愛之深,責之切」……

 

即使,這些要求或話語,可能損及一個人的尊嚴、自信,甚至剝奪其快樂與活下去的力量。

 

要怪罪這些權威者嗎?那倒不是,而是需要去理解、去檢視。了解在過去與現今的教育中,我們如何對於權威的推崇與過度信任、對於孝道文化的過於認同,甚至「淪為表面」的狀況。

 

我並非要全盤否定「孝道文化」、「尊師重道」等傳統文化概念;只是,需要去深究的是:這些文化概念所代表、傳達的意義,並非表面上的「老師說的話都要聽」、「爸媽都是為我好」、「要聽話才是好孩子」而已,它所代表的,是不忘本、是感恩、是追本溯源的核心概念。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這些文化架構下,有一個「關於人與人相處」的重要概念,是不能被忘記的,那就是:

 

彼此身為一個人,有需求,也有感受,應該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用「你應該」或教條壓抑,使得兩人互動,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對於權威者與非權威者而言,兩者其實都算是這種「表面儒家文化」的受害者:非權威者被壓抑、被忽略、無法被尊重,甚至被勒索。

 

而許多權威者,也只學會用這樣的方法,去得到想滿足的需求,卻沒有好好學過另一種溝通的方法:理解對方,並且將自己的需求傳達,而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妥協方式。

 

我認為這個文化背景,更是使得「情緒勒索」在台灣社會如此常見的原因。

 

或許,讀到這裡,對於情緒勒索的樣貌,你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我們要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呢?我認為在討論「方法與技巧」之前,有一個更基本的部分,是我們深陷情緒勒索其中的人,都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那就是:

 

唯有自我價值感提升,才是讓你能夠不再深陷「情緒勒索」的護身符。

 

怎麼說呢?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關於情緒勒索「被勒索者」的特點,你會發現,不論是「想要當好人」、「習慣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感受」、「希望獲得別人肯定」……擁有這些特質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他們多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很難自我肯定,也很難確認自我的價值。

 

你對自己可能會很沒自信,因此就更容易被情緒勒索者的言語所惑,掉入情緒勒索的互動循環中。

 

 

(本文摘自《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寶瓶文化出版,周慕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