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買茶、學茶道 在大稻埕感受茶文化魅力

品茶、買茶、學茶道 在大稻埕感受茶文化魅力

品茶是很多人步入中年的重要嗜好,喝茶更是許多人的養生心法。而說到茶,你不可不知大稻埕,這處飄著百年茶韻的老聚落,濃厚的歷史氛圍值得您花一個下午來走讀文化,感受茶香大稻埕。

百年前大稻埕是知名的茶葉集散地,全盛時期有超過200間茶行撐起北台灣的茶業貿易文化,這股茶香也引領台北走向國際。

 

隨著外銷沒落,南北貨氣味蓋過茶葉的芬芳,但傳承五代的有記名茶不只製茶、賣茶,更搭配導覽推廣茶文化;同時也有愛茶的年輕人結合茶藝師規劃課程,教消費者喝茶,近幾年更以好品質的自製茶,再次擦亮台灣茶的招牌。

 

▲大稻埕過去因為茶葉貿易而繁榮,婦女走出家門,到揀梗場協助汰除毛茶中的雜物。(圖/有記名茶)

 

有記名茶五代飄香

在大稻埕最後的焙籠間聽歷史

 

大稻埕雖然不產茶,卻因為港口貿易興盛,成為台灣茶外銷歷史上重要的一頁,在百年前全台各地的茶葉集結再此,歷經分級、揀梗、焙火、拼配、風選幾個步驟,才會成為足以代表福爾摩沙的精製茶。

 

有記名茶第五代王聖鈞說,「早期製茶仰賴師傅的口感與經驗,無法用數字量化」,也因此讓每一家茶行各憑本事立足於大稻埕,而有記能夠屹立超過百年的技術關鍵就在於「拼配」。

 

▲過去由茶師鑑定各產地風味不同的毛茶,才能精準地將茶葉分級,並熟悉每一種茶葉的特色。(圖/有記名茶)

 

「拼配」像是咖啡豆、威士忌的調和概念,拼配師根據經驗調和不同產地的茶葉,搭配出茶行專屬的味道,一抹獨特的茶香是商業機密,也象徵茶行的功力。

 

▲有記名茶當年以「Formosa Oolong Tea」揚名國際,甚至外銷曼谷。(攝影/邱璟綾)

 

走進有記名茶的焙籠間,空間中的懷舊感讓人彷彿回到19世紀末,女工在二樓將產地直送的毛茶重新揀選,挑除茶梗或雜物後,接著送進一樓的焙籠間,進行茶葉的乾燥作業。

 

師傅會以木炭和稻殼焙烤成炭灰,用炭灰的溫度蒸發茶葉中的水分,在閃著紅光與煙霧的焙籠間裡一連烘上2至3周,才能降低茶葉的含水比重,並使茶香更濃郁。

 

▲焙籠間會以紅磚搭出成排的坑,填入炭灰後,再將裝著茶葉的焙籠置於上方,以中溫乾燥茶葉。(攝影/邱璟綾)

 

接著拼配師登場,將焙火後的茶葉,按照產地不同搭配成茶行特殊的風味;最後靠風選機,利用風力使茶葉按輕重選別,分離非茶葉的雜物,才能完成一包包高品質的台灣茶。

 

▲有記名茶保存舊風選機,讓買茶的遊客更能了解當年製茶過程。(圖/有記名茶)

 

這些過去秘而不宣的製茶過程,在王聖鈞接手後陸續公開,除了賣茶,他們更希望大眾能夠更了解茶,因此老茶廠規劃為導覽動線,只要提前預約就可以更了解茶文化,二樓的揀茶區也改造為藝文空間「清源堂」,周六下午提供南管表演,讓所有人都可以更親近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

 

青創品牌進駐講茶

自製茶再打響台灣茶名號

 

除了百年老茶廠守護大稻埕的茶文化,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大稻埕,以百年茶文化為基礎再創新,更與茶藝師合作規劃品茶課,教大家不只喝茶還要懂茶。

 

▲慕耕活將大稻埕的空間打造為茶藝教室,定期與茶藝師大鈺兒(右)開茶藝課程,推廣茶文化。(攝影/邱璟綾)

 

張紹賢、張紹強與李熙哲三人創立的品牌「慕耕活」,他們仰慕農耕生活,並自詡為茶葉中的創客,透過與產地小農研發的特色精緻茶,一次又一次讓台灣茶在國際舞台上發光。

 

四年前創業之初,他們為了找出台灣好茶,幾度深入產地,直到在阿里山的原住民部落裡的茶園品茗時,意外發現「相同的茶,在山上更好喝!」為了解開這個疑惑,他們決定跑遍各個產區,了解地理環境對茶的影響。

 

▲李熙哲等人除了自己到茶園找茶,也帶著員工上山做茶,了解茶葉從產地到產品的過程。(圖/慕耕活)

 

幾度走訪產地,李熙哲注意到原住民茶農在契作的茶園周遭還種植少量咖啡樹,「咖啡樹與茶樹終年生長在一起,好像有互動與連結」,無論是茶或咖啡,都帶有一些彼此的香氣,他們靈機一動,結合二者,推出帶有茶香的咖啡產品,更在今年在有「食品界米其林」之稱的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iTQi)摘下一星肯定。

 

他們近期更將位於大稻埕的據點打造為「誠言成商號」,每周與茶藝師規劃各種與茶有關的品茶課程,讓消費者不只買了好茶葉,還要懂得沖泡的技巧。

 

李熙哲表示,從喝茶、賣茶到習茶,他們希望消費者可以對台灣茶更有信心,而在大稻埕不只能買到好茶,還能感受到完整的習茶體驗。

▲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合茶葉生長,身為台灣人喝茶更應該懂茶。(圖/慕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