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台灣國寶楊秀卿:以前唸歌為生活 現在為文化

84歲台灣國寶楊秀卿:以前唸歌為生活 現在為文化

2022.06.18編按:「人間國寶」說唱藝術人楊秀卿6月17日凌晨辭世,享壽89歲。楊秀卿一輩子與唸歌為伍,全盲說唱70多年,致力於藝術的傳承與推廣,作育英才無數,得到許多國家級的獎項肯定,也因此被譽為「人間國寶」。

楊秀卿重要的作品包括《楊秀卿的唸歌藝術》、《廖添丁傳奇》、《哪吒鬧東海》、《臺灣唸歌》、《古月琴聲》等,也曾在2017年上映的電影《血觀音》中以月琴彈唱串場演出,跨界合作讓傳統技藝繼續流傳。

文化部長李永得知楊秀卿辭世的消席後深表哀悼,指示文化資產局全力協助家屬治喪事宜,並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李永得表示,藝師楊秀卿一生熱心教學、不計報酬,奉獻台灣傳統民間說唱的保存、 傳承,雖溘然離世,但其無私奉獻精神將永為後世所緬懷。

 

屋外的庭院裡,年輕女子一邊撥彈著月琴,一邊說唱著《按君審胡蠅(蒼蠅)》這齣戲。八十四歲的楊秀卿細細聽著,不時提點著咬字和節奏,或示範唱腔和語氣轉折。她中氣十足,抑揚頓挫間,這齣男主角枉死後化身蒼蠅,要向按君(巡撫大人)申冤的劇碼,在她的聲線裡活靈活現地上演。

 

四歲失明、十歲被送到基隆學習唸歌與月琴的楊秀卿,一輩子與唸歌為伍,她能透過不同聲音表情演繹各種角色,一人分飾多角、唯妙唯肖。她獨創的「口白歌仔」將唸歌文化融合歌仔戲風格,彈唱之間穿插口白段落,把傳統唸歌提升到另一種表演形式。

 

去年初登大銀幕《血觀音》穿插講述旁白

 

即使唱了一輩子,高齡的她仍行動力十足,去年還首度登上大銀幕,在電影《血觀音》軋一角,又到總統府表演。事實上,楊秀卿早在二○○九年即被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指定登錄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那年起開始有藝生向她拜師,傳承唸歌藝術,採訪當天正是藝生為準備考試,楊秀卿陪著做最後的複習。

 

楊秀卿

楊秀卿(左)和學生儲見智一同前往總統府表演唸歌。

 

楊秀卿幾乎是國內碩果僅存的唸歌表演者。談起這項技藝,她語氣唏噓:「這把年紀還有在唱的,大概只剩我一個。很多人早年就改行去學做按摩了,按摩師傅比較好賺嘛。」問她何以唱過一甲子都沒放棄?楊秀卿大笑:「老了幹嘛轉行。我也有去學按摩,但那個我做不來啦。」問她走唱賣藝是否辛苦?她又是一陣笑:「不會啦,唸歌有錢賺怎會辛苦。」

 

口頭不說,但楊秀卿早年的日子是辛苦的。學藝時,「一拍四句、一句七個字。教一句、背一句,有時教了幾百句,今天教的明天就要記住,否則就被修理。我們眼睛又看不到,只能靠一直念,念到背下來。」十三歲那年,她和同為盲人的養姊開始賣藝賺錢,凌晨三、四點出門坐公車到基隆和平島,再沿路往回邊走邊唱。遇上有人吆喝「唸歌仔」,他們便停下開始獻唱;若是沒人呼喚,兩姊妹便一庄走過一庄。

 

融合歌仔戲口白 帶領觀眾進入故事情節

 

有時一天賺幾百塊、有時只有十幾塊,「生意差不會挨打,挨打都是因為沒唱好。」楊秀卿笑說,小時常常人還沒進屋,養姊就告狀她歌詞沒背熟,七拼八湊地胡念一通。語音未落, 師父的藤條便抽下來,「藤條這麼粗抽下去,觸摸皮膚感覺條條見紅。」她邊說邊用拇指和食指箍成一圈,比劃著感受到的藤條大小。

 

唸歌不僅僅是照著劇情說唱,更有即興的巧思,讓相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模樣,楊秀卿那如同吟遊詩人的本領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巡迴裡練就。

 

「後來年輕聽眾對於唸歌的故事情節不熟悉,聽不懂內容。我就融合歌仔戲的風格。歌仔戲都會先講一段口白,介紹人物等,這樣聽眾比較能進入劇情。」那時楊秀卿會在下午到台北圓環附近大中華歌仔戲台聽戲,聽完戲,她便將故事淬鍊成唸歌的段子,晚上就上場演出。「現在我看新聞,也會沒事把新聞內容編成段子唱。」

 

些年楊秀卿也隨著賣藥郎搭配表演,說唱到高潮處便戛然而止,換上賣藥郎兜售藥品。「有次借了一戶人家的庭院表演,他本來不想借,推說小孩隔天要考試,我們說不會唱很久。」楊秀卿聲音充滿畫面感,一人分飾多角地敘述往事,「唱到十點我們說要走了,但故事還沒結束,那戶人家急著說:『別走啦!還沒多晚』,還埋怨我們故意唱到精采處就停止,引他們買東西。」

 

盼傳承唸歌技藝 培養後進、受邀唱表演

 

二十二歲楊秀卿遇見丈夫楊再興,「『姻緣相欠債』啦,他說他要跟我們去走江湖,我說:『好啊你不嫌累就來吧』。」之後楊再興學起大廣弦,與楊秀卿搭配演出。兩人前後生了四男一女,生活壓力漸大,因此除了說唱表演外,楊秀卿也會批藥兜售。

 

往事從楊秀卿的嘴裡說了出來,總染上絢麗的光彩,但楊秀卿的學生儲見智說,其實當年楊秀卿夫妻倆過得相當辛苦。國民政府來台後,又是戒嚴宵禁、又是禁說閩南語,因此讓說唱表演的市場萎縮。夫妻倆推著腳踏車到處賣藝,到了外地捨不得花住宿費,就向人借宿一宿或在廟裡打地鋪,「那是得要為下一頓飯在哪裡操煩的苦,也因此才會有許多唸歌表演者改行去做按摩。」

 

一直要到一九七○年代以後楊秀卿的生活才算真正穩定。彼時電台播放楊秀卿錄製的說唱專輯搭配賣藥節目,全盛時期全台有五十三個電台同時播放她的錄音帶。不過,即使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楊秀卿仍不時地到處表演,只要有人邀約,她便動身。

 

年紀大了,還願意這麼四處奔波,「老師常說,『以前唸歌是為生活(sing-ua'̍h),現在唸歌是為文化(bûn-hoà)』」儲見智說道。

 

從謀生工具到文化傳承,楊秀卿對唸歌有更深的體會,她說唸歌是屬於台灣的技藝,即使是同一套故事,台灣與中國也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和演繹方式。唸歌承載了閩南語古調的用詞與音韻裡的音樂性,如今她想的是如何將唸歌文化傳授下去,「因為現在這個文化只剩我了,若是斷了就沒了。」

 

楊秀卿

出生:1935年

經歷:

●4歲失明
●10歲到基隆學唸歌與月琴

●13歲開始賣藝

●22歲與楊再興結婚,育有4男1女

婚後楊再興學習大廣弦與楊秀卿搭配演出

●49歲開始傳授年輕一輩唸歌技藝

●76歲成立「楊秀卿說唱藝術團」表驗推廣唸歌藝術

●81歲與藝生儲見智、林恬安組成的「微笑唸歌團」

發行《唸啥咪歌》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