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後變「月半族」 中醫減重從體質著手

連假後變「月半族」 中醫減重從體質著手

中醫減重不只針對肥胖、體重問題,其他身體症狀也隨之改善,搭配針灸,更能幫助調整身體代謝、內分泌功能,不須刻意節食,循序漸進的減重方式也較無復胖問題,得以維持。

 

今年中秋節、雙十連假相繼而來,很多民眾烤肉、吃吃喝喝,連續吃下來,不只身材大走鐘,成了「月半族」,有些人可能連血壓、血脂、血糖都失控。中醫師楊永榮提醒,一段時間大吃大喝,想減重必須把握「減重黃金期」,針對個人體質對症下藥,搭配針灸治療,以免肥油持續累積,越來越難化解。

楊永榮分析,中醫認為「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病」,肥胖族群主要分為脾虛痰盛型、胃熱溼阻型、肝氣鬱結型、氣滯血瘀型、脾腎陽虛型、脾腎陰虛型等六大類型。每種體質都有對應治療策略,患者必須尋求專業中醫問診、把脈,才能了解身體狀況,減重策略也才會精準。

楊永榮舉例,像脾虛痰盛型體質,患者往往全身肥胖、臃腫,且很容易疲累、無力,胸悶氣短、嗜睡,下肢也較浮腫。大便稀而小便短少,治療著重於「健脾益氣、化痰利濕」,用藥時,會考慮使用防己黃耆湯合苓桂朮甘湯加減等藥方。而胃熱溼阻型患者則不只全身肥胖,還容易頭暈、頭脹,容易感覺飢餓及口渴,尿黃且容易便秘。治療方向以「清胃、瀉熱、利溼、消脂」為主,可能需要使用防風通聖散加減等藥方幫助改善體質。

肝氣鬱結型患者常煩躁易怒、口苦舌燥,常感覺腹脹、不舒服,女性常月經不順,治療方向為「疏肝理氣」,用藥以大柴胡湯加減為主。至於氣滯血瘀型患者可能出現心悸、氣短、胸悶作痛、月經不調、經血紫黑成塊或經閉等症狀,治療方向為「理氣活血」,用藥會考慮使用桃紅四物湯加減等藥方。

脾腎陽虛型患者常肢體、面目浮腫,畏寒、手腳冰冷、腰部及膝蓋易痠軟,常感覺疲勞、沒力氣、腹脹,小解有點頻繁,治療方向為「健脾、益腎、溫陽、利水」為主,用藥可能使用真武湯合防己黃耆湯加減等藥方。

 
此外,脾腎陰虛型患者則常口乾舌燥、頭暈目眩、胸悶氣短,身體燥熱,也常失眠多夢,男性可能遺精盜汗,女性可能月經不調、月經量少或甚至經閉,且性欲容易減退,治療方向為「滋補肝腎」,用藥以杞菊地黃丸加減等為主。

透過中藥內服調理及針灸,不須刻意節食,便可健康減重且較不易復胖。若想雕塑曲線,楊永榮建議,可搭配「雷刨子」做雕塑,利用特定波長的低功率紅外線照射,將脂肪細胞裡的物質溶解釋出細胞膜外,再經由淋巴系統排出,進而達到局部雕塑的目的,非侵入式,不會感到不適,可加強腹部緊實,讓曲線更玲瓏有緻。

楊永榮認為,中醫減重不只針對肥胖、體重問題,其他身體症狀也隨之改善,搭配針灸,更能幫助調整身體代謝、內分泌功能,不須刻意節食,循序漸進的減重方式也較無復胖問題,得以維持。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