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無神經 患者得病不自知 防止B肝惡化 定期檢查最有效

肝臟無神經  患者得病不自知 防止B肝惡化  定期檢查最有效

B肝不可怕,但一定要定期追蹤,才能即時掌握身體狀況。圖為超音波檢查。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從發現患有B型肝炎到肝癌病逝,前後僅九年時間。許多人也常聽到,「原本人好好的,發現肝癌後一下就撒手人寰。」肝癌這個無聲殺手到底有多可怕?民眾又能怎麼預防?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肝癌驟逝,從報導來看,發現他從罹患B型肝炎到惡化成肝癌,前後只有九年,讓人不禁想問,B型肝炎患者該如何自我照護,避免惡化?

據聞壓力會造成肝炎惡化,到底實況如何?面對這個有趣的問題,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楊培銘,以及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劉俊人都說,沒有直接證據。

但是楊培銘透露,從臨床觀察來看,樂觀的患者,肝炎惡化速度較慢,得到彌漫性肝病變的機會相對低;從免疫學角度來解釋,壓力可能會造成免疫力降低,進而增加肝炎惡化的風險。

肝炎,顧名思義是肝臟細胞發炎,因肝細胞損傷而發病。引起肝炎的原因很多,若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就叫做B型肝炎。

 

發現時間不等於罹病時間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般成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為一○%到一五%。醫界推估,台灣現有B型肝炎患者約兩百萬名,真正就醫者約四分之三。

別以為四分之一「感覺」不多,若用兩百萬人來算,仍有五十萬人未就醫。此外,就醫者中,許多人也不按時追蹤,難怪許金川會忍不住說「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又,根據衛生福利部國人死因統計,每年約有一萬三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十大死因的第十位,肝癌則是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二位。

從上面數字可知,從慢性肝病、肝硬化到肝癌的「肝癌三部曲」,每一階段都可能致命。根據研究顯示,B型肝炎帶原者的肝臟,若是持續發炎或是間斷發炎,有一五%到二○%的人會變成肝硬化,楊培銘說,過程大約是二十年,接著有三%到五%的人會變成肝癌,但時間不一定。

若從劉曉波的案例來看,九年算快嗎?其實當中還有一個常常令人忽略的因素——「發現的時間」。劉俊人解釋,雖然是說九年,但診斷出B型肝炎的時間,不代表是罹病的時間,以亞太地區來說,大部分人都是從小就有B型肝炎。

劉俊人說,一般B型肝炎患者沒有特別症狀,只有少部分的人會腹部不適、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疲倦、噁心、嘔吐、黃疸(如皮膚和眼白呈現黃色)、茶色尿等。

而B型肝炎慢性帶原者常常都沒有症狀,或只出現疲倦、倦怠等情況,很多人會以為只是沒睡飽而已,就醫時為時晚矣。「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因此多數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肝病。」許金川說。

身為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致力推廣肝炎檢查,吸引藝人、企業家一起參與響應,但他的診間仍有許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肝病,一旦發現就是肝癌末期,讓他很心痛。

像最近有位小黃司機,因為疲倦到他診間看診,結果發現是肝癌末期。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小黃司機因忙於工作,只覺得是太累了,不覺得身體有異樣。

另一個令許金川頭大的問題是,知道自己有肝病的人,常不好好就醫追蹤,病人清一色都說「人就好好的,不曉得要檢查。」等到檢查時,已經惡化成肝癌。

 

濫吃成藥 恐使病況加劇


就藥物治療來說,劉俊人說,B型肝炎藥物目前只能幫助降低肝炎病毒量,無法根治。不過,控制也是關鍵,楊培銘強調,病毒量降低,就會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很多人會去買所謂「顧肝」、「養肝」的中成藥或是中草藥,對此,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副主任楊曜旭說,在無法評估病況情形下,很容易會吃到不對的藥物,不但無益反而會使病況加劇,建議還是需要經過合格中醫師的評估後,遵照醫囑服用,切勿擅自停止服用西藥,或是亂服用來路不明的成藥。

那究竟什麼是對付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最好的方法呢?三位台大名醫都異口同聲說「定期檢查」,對於肝炎患者,原則上是六個月追蹤一次,亦有患者因病情需要則是每三個月。三十歲以上成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建議趕快去做篩檢,了解自己是否為B肝患者。
 

B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