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千億元市場 幾成全民運動
徐蕙蕙依賴保健食品的習慣不是特例,而是現今很多台灣人的生活縮影。根據《今周刊》保健食品調查,高達92.5%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並且有著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30歲以下的民眾,高達 43.4% 吃過保健食品。
這麼愛吃,吃出了近千億元的市場。根據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研究所針對保健食品市場所做的調查顯示,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額2011年高達896億元,再加上從國外購入的,市場規模可能上看千億元,幾占全民健保總金額的4 分之1;並且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在成長。如此昂貴的投資,究竟是吃出了健康?或只是吃進了安慰劑?甚至吃成傷害而不自知?
陷阱1 檢驗大漏洞?
「血液變成綠色!」並不是動畫故事裡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肝病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許金川的病人身上。
許金川對外表示,這名中年男子為了補身,每天都吃號稱可以調節血脂,改善腸胃功能的綠藻營養補充品,3個月後檢查發現肝、腎都出問題,洗腎時甚至洗出綠色血液。經檢驗發現,該綠藻含有大量重金屬。男子花錢買健康,結果不但沒補到身,還換來終身洗腎。
類似的情節,國內外皆然。2010年,美國環保團體「瑪蒂爾環境司法基金會」( Mateel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針對美國十多家魚油公司提出訴訟,指十種廠牌的魚油、魚肝油、鯊魚油或鯊魚肝油等營養補充品,含有有毒的工業化合物「多氯聯苯」,其中竟有保健食品大廠GNC與Nature Made。2007年,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也抽查發現美國最大的魚油製造公司 Omega Protein所生產的魚油,竟然含有農藥DDT及多氯聯苯。
綠色質譜實驗室主持人、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魚油類產品原料多來自長年生的大型深海魚類,因為位於食物鏈的最末端,體內最容易囤積環境中的戴奧辛、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於是,許多人因此改吃起海狗油,「驗都不用驗,閉著眼睛都知道一定含有重金屬。」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搖搖頭說道。「海狗在食物鏈當中位於魚類的更上層,重金屬汙染只會更多;並且科學家也已經在北極熊身上驗出這些毒物,北極熊的食物來源就是海狗,海狗怎麼可能沒有毒?」
陷阱2 黑心、劣質原料氾濫?
在藥房通路銷售長達7年、口碑不錯的壯陽保健食品「黃精」,日前被警方送檢驗發現,竟摻有威而鋼成分,還標示可天天服用。
保健食品摻雜西藥的情況有多嚴重?根據 衛生署的資料(2004~2010年),每 2件補腎滋養(壯陽)類產品當中,就有一件違規摻雜西藥;一般保健產品的西藥檢出率,平均也達 3成(33.5%)。同時,大陸的劣質原料也攻占台灣保健市場。
「台灣的紅麴產品,原料80%從大陸進口。」國內研究紅麴權威潘子明開門見山說。他曾實地考察大陸的紅麴米生產重鎮福建省古田縣,「工人光著上身,只穿條短褲,天氣熱,褲頭還溼了一大片。」潘子明解釋,因為紅麴生產溫度要很高,將近40度、相對溼度也高達60%。
「大陸原料生產環境不佳,發酵溫度、溼度沒控制好,很可能產生有毒的橘黴素。」潘子明警告,橘黴素是紅麴菌在熟米上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具有肝、腎毒性,並可能致畸胎。
衛生署曾抽驗市售紅麴產品,其中原料紅麴米竟然100%都含有毒的橘黴素。而17件紅麴膠囊、紅麴錠劑當中,也有8件,約一半的比率,被檢出含橘黴素。
既然如此,選擇經過衛生署認證,產品上標有一般廠商未經核准不能使用的「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應該就可以放心了吧?
陷阱3 政府掛保證就真的健康?
目前國內共有245項認證有效的健康食品,政府規定只有獲得「健康食品」認證者,才可以宣稱功效,否則一律違法。董氏基金會曾抽查74件常見商品,發現17件成分及營養價值有疑慮,如添加太多調味劑、膨脹劑、著色劑、香料等人工添加物。
例如,部分飲料添加了維他命C,就宣稱可以預防感冒,被列入健康食品,而不論其是否含咖啡因或其他添加物。前立法委員黃淑英質疑,「不少健康食品獲衛生署背書,但保健成分僅一點點,人工添加物反而多。」有「小綠人」站台的優酪乳或乳酸菌類飲料,因聲稱「有助增加腸內益菌、增加腸道運動」的保健功效,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是,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卻發現,優酪乳、發酵乳等為了口感,添加大量砂糖或是高果糖糖漿。例如其中一款知名廠牌的低脂優酪乳,雖可以增加腸內益生菌,但要喝到每天建議量的400毫升,就等於同時間也吞下了11顆方糖。民眾希望腸道健康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攝取了過量的糖分,一利加一弊,是否還能稱之為健康?
陷阱4 偷工減料、含量不足、功效打折
政府審查機制尚待改進,因此,先前傳出通過認證,宣稱可以抗氧化、降低動脈硬化風險、不易形成體脂肪的兒茶素飲料健康食品,竟然成分不足,兒茶素含量只有標示的3分之 1,也就不足為奇了。
揭發此事的台南科技大學生活科學系主任張承晉表示,「兒茶素 1公克要價高達1萬元, 而且因為消費量遠大於生產量,本來要4分之1的濃縮茶湯,只好少放一點,用5分之1。」追 求食物「零汙染」的江守山也表示:「我曾檢驗過7家大豆異黃酮原料廠,結果有6家的大豆異黃酮含量,竟然在標示值的20%以下,換言之,5分之1都不到。」
老年人常用來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葡萄糖胺、軟骨素合成錠,因軟骨素成本昂貴,常有不肖業者以澱粉魚目混珠,有效成分含量只有標示的不到一半。
保健品有害者多 既傷荷包又傷身
台北市法務局就曾經抽驗發現,市售的葡萄糖胺口服液中,葡萄糖胺鹽酸鹽含量低於標示的多達4分之1,「偷最大」的足足比標示少了 8 成6。諷刺的是,該加的捨不得加,不該加的卻很大方。抽驗也發現,葡萄糖胺的鈉、糖精、防腐劑等添加物都過量,其中鈉含量過高的件數,也高達4分之1。 保健食品的「高報酬」與「低風險」,強力誘惑著不肖商人,如飛蛾撲火般前仆後繼設下黑心陷阱,加上政府怠於管理,市面上 3,000多種保健食品四處流竄,有益者少,有害者多,民眾必須提高警覺,以免既傷荷包又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