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寒冷天氣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永國表示,氣溫本身雖是一個壓力,但最主要原因是人體必須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在適應、調節的同時就會增加體內「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的物質,而腎上腺素的荷爾蒙會使脈搏數上升,動脈收縮。再加上,溫度變化亦會增加血管收縮,若本身就有血管狹窄、動脈硬化等跡象,理所當然,更可能讓原本就存在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變成血栓,進而增加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及中風的急性發作!
▲世界各國對高血壓標準越來越嚴謹,面對收縮壓的數字不能掉以輕心!
認識心血管疾病
「喘、胸痛、水腫、心悸、暈倒……」是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當身體出現上述徵象時,即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林永國進一步說明,心血管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與心臟、血管本身相關的疾病都包含在內,常見如心臟本身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腦血管出血、梗塞等,及周邊血管動脈硬化引起的阻塞,如糖尿病足、高血壓的血管病變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範疇。
高血壓(Hypertension)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林永國觀察近幾年世界各國對高血壓標準越來越嚴謹,如早期著重「舒張壓」,現在則認為「收縮壓」對心血管影響更巨,面對收縮壓的數字更不能掉以輕心!
真正的高血壓,除了依據流行病學的定義外,還得依每個人的年齡、臨床表現等做上下微調,若有糖尿病、腎病變甚至曾經中風、心肌梗塞等就得更加嚴格(約5〜10毫米汞柱),林永國說:「可別小看5至10毫米汞柱的差距,藥物可能就得增加0.5〜1顆!」至於,老年人(指60歲以上)、姿態性低血壓、腦血管阻塞等,數據就會放寬些(血壓標的為低於150∕90毫米汞柱),避免血壓降太低導致昏倒等意外發生!
保暖工作‧清淡飲食‧簡單運動
在寒冷的狀態下,周邊血管會跟著收縮,血壓就容易上升,原本就有腦血管硬化的病患,也會提高腦中風機率!雖說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在冷颼颼的季節,就是提不起勁,使得排汗量相對減少,加上水分攝取不足,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因而提高血液在血管內凝固的機會。不僅如此,冬天更是溫暖的火鍋季,高脂肪、高熱量、 重口味的食物,經常不自覺地攝入過多,上述種種因素都會加重身體負擔,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惡化的原因。
林永國強調:「心血管患者在冬天更應該遵循醫囑按時服藥,出門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維持清淡飲食,適時補充水分、適度運動,這些簡單元素都是保護心血管的最佳武器!」他進一步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軀幹保暖尤其重要。
至於,愛泡湯的心血管患者,平時應將病情控制好,每次泡湯不宜超過3~5分鐘,盡量在身體還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就起身,以免在溫泉中昏倒。
牢記危險徵候
也許你曾聽過街坊鄰居說起某位長輩突然覺得胸口悶痛,甚至失去知覺;或是在寒冷的清晨裡外出運動,突然倒地不起等,心肌梗塞及中風最常發生在寒冷的時候。林永國表示,面對心血管的危險徵候是有跡可尋的,尤其是中風!
「健康的生活型態應涵蓋全年度,在秋、冬最為困難的是身體會不自主的攝取高熱量、高油脂、重口味的食物,因此在主觀意識上就得隨時提醒自己減少這類飲食;平時要監控各種危險因子,如量血壓、膽固醇、血糖等等,控制好所有的危險因子,如此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林永國說。
▲心血管患者在冬天更應該遵循醫囑按時服藥。
中風徵兆主要以負項症狀較多,請牢記「FAST」口訣,以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 小時」。
1 Face,請患者微笑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2 Arm,將患者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3 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當出現其中一種症狀時,就要趕快送醫;
4 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
冬天運動.5準則
冬天氣溫低,許多老年人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因血液循環和對低溫的適應力較差,一不注意保暖而外出運動,就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嚴重時甚至有猝死風險。林永國表示,運動猝死不只發生在冬天,夏天時流汗太多,水分補充不足,亦會提高血液濃稠度進而改變凝血狀況,也容易誘發心血管問題!
林永國提出,冬天運動5準則:「第一,出門前不忘保暖禦寒;第二,運動時間不宜太早(最好等到陽光出來之後或清晨6 點後);第三,運動前應做足暖身運動;第四,運動強度要適中;第五,運動後應盡快擦乾汗水且穿衣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