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郭美懿整理
96歲的許奶奶是接受安寧居家醫療的臥床患者,老人家已不復昔日照片中熱情參與教會的年輕樣貌,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消瘦攣縮的身體及因失智而失去和摯愛兒女溝通的能力,只剩下一條維持生命的灌食鼻胃管……奶奶70歲的大兒子,對母親沒有生活品質的長時間臥床感到傷心及不捨,詢問:「有什麼方式可以減少最後臥床的痛苦?先前聽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奶奶能否透過這種方式,拔除鼻胃管,不再灌食了呢?」
閱讀更多
2025-04-07
蔡佳伶整理
近日天氣變化無常,寒冷時不少人都喜歡來上一碗熱湯,卻因此不小心增重了幾公斤。提到減肥,許多人會立刻聯想到各種速效減重法。其中,168 斷食 法曾風靡一時,不少知名藝人也曾公開分享自己透過這種方法減重的經驗,例如楊丞琳、昆凌、許瑋甯、侯佩岑等。尤其是Ella陳嘉樺,早期曾因嬰兒肥困擾,並表示自己一生都在控制飲食。據悉,劉德華也是靠168 斷食 及運動等方式多管齊下,長年維持住良好體態。168 斷食 法真的那麼好嗎?有沒有副作用?哪些人不適合?
閱讀更多
2025-04-02
NOW健康
45歲的小唯多年來飽受體重困擾,嘗試多種方法皆無效。為了重拾健康,陪伴孩子,她尋求長安醫院減重特診協助。透過個人化飲食與科學減重,9個月內成功減重18.4公斤,腰圍減少16公分,重獲自信。
閱讀更多
2025-03-28
謝宛婷
善終是一種歷程、心境、情緒、關係、靈性的平安。 斷食 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不 斷食 ,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
閱讀更多
2024-09-05
蔡曉萱 整理
隨著年紀增長,體重不知不覺上升,即使克制食慾、努力運動,體重計數字卻還是失控!難道過了一個年紀,當真是呼吸、喝水都會胖?其實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可能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營養師高敏敏就揭露10個容易被忽視的增重原因。
閱讀更多
2024-08-20
蔡曉萱 整理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 18 歲以上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率高達 50.3%,創 8 年新高,換句話說,每2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需要減重!但減重方法百百種,許多人往往陷入錯誤觀念的泥沼中,「小宙初日診所」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黃致遠就整理出常見的6大減重迷思,幫助我們擺脫減肥陷阱,邁向健康瘦身之路。
閱讀更多
2024-07-19
柴田重信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 斷食 。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閱讀更多
2024-07-04
高小鳳
老後失智很常見,但張姮燕的父親50多歲退休就病發,來不及一圓環遊世界夢想;眼看父親從正常到失憶,張姮燕與妹妹決定趁父親臥床前,帶他出國圓夢,「他或許不記得去過哪裡,可是我們活的人會記得。」
閱讀更多
2024-02-20
金賢真
雖然到了關節不時會吱吱作響的年紀,但在30歲以前,減肥是必須的,在健康方面我很嚴格地控管自己。但是在我經歷過「不如死了更好」的經驗之後,我在許多面向都變得亂七八糟。之前也是因為患有憂鬱症,所以不斷地服藥,但是當精神上受到創傷後,憂鬱症的症狀就更加惡化了。
閱讀更多
2024-01-25
郭美懿
76歲知名作家黃越綏去年才宣布將以「 斷食 善終」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今(1/25)日又在社群網站表示近日再度確診新冠肺炎,這次各種症狀齊發,咳嗽有痰甚至咳出血絲,提醒大家出外要戴口罩防範病毒。而此次生病也讓她有感而發,決定再多簽署一份大體捐贈的文件,生死之間何妨灑脫一點。
閱讀更多
1/ 8
第 1頁,共 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