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彭蕙珍
你曾經夢想要環遊世界嗎?那麼,你一定會羨慕王大熊(本名「王智弘」),因為導遊工作,他在40多歲就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舉。他踏過南極冰川,走過北極,這經歷很少人有。生活就是在旅遊的他,迄今走訪近百個國家。旅行中經歷和閱歷無數,包括2020年3月疫情爆發時,帶團到秘魯。當秘魯政府宣布全國將進行鎖國宵禁時,他們正在亞馬遜雨林深處。如何離開雨林、離開秘魯成為難題。最後,由雄獅包機,領隊王大熊帶著團員逃離秘魯、返抵台灣。他形容這一趟旅程如同電影《亞果出任務》,令他一生難忘。
閱讀更多
2024-01-31
癌症希望基金會
編按:56歲藝人汪建民本月7日驚傳肺腺癌過世,他生前受訪時透露,自己不菸不酒,去(2023)年10月背後劇痛,才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但癌細胞早已擴散,從確診到離世僅存活了9個多月,令人不勝唏噓。據WHO官網及GLOBOCAN 2020年全球癌症統計推估,肺癌是全球新發生人數第2高、死亡人數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疾病第6大死因。在台灣,肺癌不僅位居十大癌症之首,也是我國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症狀,出現咳嗽、胸悶胸痛、體重減輕或食慾變差等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是第3、4期。國健署2021年癌登資料顯示,台灣早期肺癌佔約3成,晚期個案則佔6成以上,其中每2人就有1個發現時已經4期。不同時期存活率差距甚大,0期及1期的早期肺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速降至1成。要及早發現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但民眾往往害怕輻射劑量增加罹癌風險而猶豫不決。醫師表示,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的幅射量,相當於搭 飛機 往返台灣—美國洛杉磯的自然輻射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不用太擔心,建議高危險族群每2年檢查一次。(原文刊載於2024/1/31,更新時間為2024/10/15)
閱讀更多
2024-01-17
Soy Mavis
那年,我啟程了這輩子第一次長時間的國外Long stay,目的地是貝里斯(Belize),臺灣少數的邦交國之一所以不用苛責自己沒聽過。沒有錢,就只能用時長換便宜機票,轉機3次。第一站是成田機場,在機場的咖啡廳和逃亡的夥伴等待時間的流逝。咖啡廳有一面大窗,許多人選擇喝著咖啡或享用著餐點看 飛機 的起落,或許還想著自己也正如窗外的過客一般,等會兒該從哪個閘口上機、又該在世界的哪一頭降落?咖啡廳的吊燈閃耀,天花板是一片明鏡,相機捕捉了瞬間的人和物,然而旅人各有各的歸途和去處。
閱讀更多
2024-01-15
郭美懿
編按:慟!台灣曼德拉施明德,因肝癌於1/15病逝!對於這樣反貪腐運動家的離開,媒體人陳文茜、游盈隆(現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務)等多位親友都相當不捨。陳文茜哀悼施明德「永遠的革命領袖、反貪腐運動家」,永遠闔上眼睛了。游盈隆曾感念,「施主席一生為台灣民主、自由、人權奮鬥打拚,坐牢超過25年,堪稱台灣曼德拉,對社會有莫大貢獻。」而施明德對家庭、身邊親友的愛,也從未有少,對於父親的離世,其愛女也獻上深深告白,「父親總把每一次生日,當作最後一次,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沒有遺憾,只有完整的、完美的愛。」
閱讀更多
2024-01-11
馬大元
每個人對於過馬路,都是駕輕就熟。過馬路的訣竅很簡單,就是「要麼停看聽、要麼快速通過」。最危險、最痛苦、最令人不安的狀況,就是卡在馬路中間,進退兩難、還要擔心被高速往來的車輛撞到。對應到心理困擾,你會發現,大多數的人之所以痛苦,都是因為讓自己身陷於馬路中間,進退不得。
閱讀更多
2024-01-05
彭蕙珍
邱瀟君的一生相當傳奇。她在台灣國際地位最飄搖的1978年,自政大新聞系畢業。那一年,父母全力送她到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的她,赴美也只能在餐廳端盤子,為了生存她毫不以為意。婚後和墨西哥美裔先生經營洗衣店。活在社會底層,她樂天知命。1985年為了自住而買房。房貸怎辦?乾脆當起包租婆,30坪大的房子,擠進10多人同住。1年後就積攢到頭期款,再買下對面房子出租。從1間、2間、3間房,迄今她在加州擁有100多間房產,包括house、公寓、辦公室出租,一年收入破億。在異鄉打拚,得到許多人幫助,暖心的她對身邊的人極好,不但照顧員工,連會計師、合作對象都悉心關照。天性開朗的邱瀟君笑說自己一生摔過很多次跤,神奇的是,每一次摔跤都讓她獲得好多機會,「每一次都是出問題,才會有轉折。」並成為大家口中的「房產大亨」。
閱讀更多
2024-01-02
照護線上
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吳尚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吳尚儒醫師:大家好,我是台中榮總的心臟內科吳尚儒醫師。
閱讀更多
2023-12-20
洪惠風
早上的門診結束時,已經下午3點多,診間的門又被推開,進來了一對母子,兒子看起來17、18歲,他們送給我一盒水果。「醫師,你不認得我們了吧?」那位母親問。我看了看他們,真的沒什麼印象。「6、7年前,你幫他通了腎臟的血管。」我還是沒什麼印象,媽媽接著繼續說:「小兒科劉醫師轉來的。」我看著少年,實在認不出來,6、7年前他只有11、12歲,和現在的長相應該完全不一樣,也許我看到心導管照片就會想起來,但當下卻一點印象都沒有。「那時他的血壓都高到200多,你幫他通了以後就正常了。他今年考上台大,我們特地來謝謝醫師。」我突然覺得有一條久未被觸弄的心弦受到撩撥,有些不能自已。那麼久以前的事,病人竟然記到現在。對我們醫師來說,常常只是日常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只是門診簡單的一席話,卻可能改變病人的人生走向。醫師的影響力,往往超過自己的想像,這些,才是支持同仁們堅持下去的力量,但是一位醫師能接觸到的病人畢竟有限,藉著寫作或者其他傳播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閱讀更多
2023-11-24
金雅拉
處於焦慮狀態的人,最大的特徵就是會不斷地產生擔憂,即使沒有讓自己不安或恐懼的特定對象,腦海中也會接二連三地浮現憂慮的想法,導致身心都處於緊張狀態。其實,這種擔憂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亦即每個人都會為緊繃和不快的狀況感到擔心與焦慮。然而,誇大性的思維模式,就是焦慮最典型的症狀。首先,我們要探討的焦慮思維就是「過分高估」。
閱讀更多
2023-11-23
田臨斌(老黑)
陳婆婆是我在船上認識的乘客,她是香港人,那年88歲,隨女兒住在加拿大多倫多,身形雖然矮小,講話時嘴唇有時會不自主抖動,但行動靈活,頭腦清晰。
閱讀更多
3/ 27
第 3頁,共 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