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郭美懿
「叫你阿嬤來啊」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話,英國阿嬤Manette Baillie為了歡慶自己的102歲生日,週日(8/25)挑戰跳傘,從6900英尺高空一躍而下,打破英國最年長跳傘運動員紀錄。而這不是她第一次挑戰極限,2年前為慶祝百歲壽誕,Manette Baillie曾以時速210公里駕駛法拉利飆行F1賽道,而「持續嘗試體驗新的事物」,正是她長壽與健康的秘訣。
閱讀更多
2024-08-26
林靜芸醫師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患者的皮膚會先長出一塊無痛的隆起,其上可能有具光澤的蛛網紋或是潰瘍。此種癌症的生長速度緩慢,會損傷周邊的組織,嚴重的會吃掉肌肉及骨頭,所以眼睛、鼻子、嘴唇可能毀損,最好儘早發現,早期治療。
閱讀更多
2024-08-26
黃靖文
「多數病患恐懼的不是死亡,是未來會怎麼活著!」全台首位罕病立委、現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她同時也是亞洲首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手。19歲那年楊玉欣突然跌倒爬不起來,緊急就醫才發現罹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身體的癱瘓處會逐漸從遠端肌肉向內擴散,且無藥可醫。罹患罕病,讓楊玉欣比一般人更早體悟到生死,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病人」,無常隨時會降臨。
閱讀更多
2024-08-23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意味著人們有更多時間安享晚年。然而多數人只做「生涯規劃」,卻不知做「生死計畫」,面對生命必將迎來的最終旅程,你會怎麼安排餘生?
閱讀更多
2024-08-21
陳乃菁 醫師
身為 老人 醫學科醫師,失智症是生活日常,並不讓我害怕,反倒是怕在診間聽到長輩這樣說自己:「活這麼老,怎麼不死一死。活著真沒意思。」他們的表情灰心喪氣,可等我回顧一下他的病史,往往沒發現什麼大問題,沒罹患影響心智能力的疾病,甚至連衰弱跡象也沒有。年長者喊著想去死,但這種話晚輩可不敢接,更不敢主動問,於是我的診間常出現另一種與死有關的狀況,例如家屬會焦慮地問:「陳醫師,媽媽反覆住院,肺積水,營養不良,體重只有三十二公斤,我要怎麼幫媽媽增強免疫力啊?」我翻看病歷後說:「你媽媽已經九十二歲,身體又已經走到這樣的狀況,你們有想過依照媽媽的意願來處理嗎?她是希望順其自然,還是急救到最後呢?」家屬一臉茫然,「我不知道她的意願是什麼,她沒有清楚交代過啊。」接著又囁嚅地說:「我想,應該是不希望過多的醫療介入……可是我不敢做決定,萬一我猜錯了或者家人反對呢?」
閱讀更多
2024-08-07
郭美懿
人們透過節日祭掃來懷念逝去之人,朱全斌卻說自己罕至亡妻墓前,清明掃墓、平日三炷香也很少做,倒也沒有罪惡感。「有些人最難接受的就是這個人走了,我就失去了,但我覺得我沒有失去。」朱全斌說,當一個人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她便成為你身上的一部份,「譬如我有些思維、說話的方式都受她影響,成為我的一部份;所以有些部分的她是活著的,在我身上透過我活著啊!」
閱讀更多
2024-08-05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Covid-19期間,政府要求大家進公共場合必須掃QR-Code,否則要手寫登記。我有一個朋友非常鐵齒,之前一直不肯用智慧手機。後來子女乾脆送他一台,免得被其他民眾嫌他耽誤大家時間。當時我也認為政府所有的規定都是網路及手機思維下的設計,對很多 老人 家並不公平。但時至今日, 老人 家也必須趕緊學習,否則就可能直接成了失能者。
閱讀更多
2024-08-02
林暐鈞
「願更多人知道臨終靈性關懷,好好與家人走往生命最後一哩路,也撫慰留下來的我們。」擁有護理師、心理師與靈性關懷員等多重身份的李昭慧,13歲歷經父喪,60後遭遇二哥中風昏迷、大哥猝死,去年則送走老母。生離死別未曾令她膽怯,反倒生出智慧,今年70歲的她與子女暢談生死、安排身後事,「我50歲就開始準備和世界道別,也陪伴他人學習好好告別。」
閱讀更多
2024-07-18
樊登
《關鍵對話》的作者建議要從「心」開始,就是先審讀你的內心。弘一大師曾說:「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特別高興時別隨便許諾把東西給別人,如果事後後悔可就要不回來了;特別憤怒時也別隨便給人寫信,此時寫信肯定沒什麼好話,得罪人也就在所難免了。進行一場關鍵對話之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平靜下來。許多人會說:「這個道理我懂,我也想讓自己平靜下來,但火氣來了怎麼擋也擋不住,恨不得捲起袖子跟人幹架!」那麼,怎樣才能管好自己的「心」呢?很簡單,人的憤怒都不是他人引起的,而是自己造成的─「等等,這怎麼可能!要不是孩子學習不好,要不是下屬老遲到,要不是另一半不做家事,我怎麼會生氣?一分鐘前我還好好的呢!」
閱讀更多
5/ 30
第 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