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謝宛婷
善終是一種歷程、心境、情緒、關係、靈性的平安。斷食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不斷食,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
閱讀更多
2025-03-26
鄭立德(Leader)
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自己逃不出的是黑獄,別人奪不走的是希望──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閱讀更多
2025-03-21
郭美懿
許多人上班看電腦、下班狂追劇,長時間看著螢幕,不僅使眼睛酸澀疲勞,也要當心視力受損!營養師指出,人體若缺乏特定營養素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玉米黃素及Omega-3脂肪酸,就會間接影響眼睛健康、造成視力惡化,除了乾眼症、白內障之外,50歲以上熟齡族群更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建議日常飲食多補充「蔬菜、水果、魚、蛋黃」等4大護眼食物,有助於降低病變風險。
閱讀更多
2025-03-19
戴逸群
國中時期,一次音樂才藝表演時,我雙手止不住地發抖,無法完成樂器的吹奏。那時的音樂老師嚇壞了,趕緊囑咐家長帶我去看醫生。經過檢查,原來我是罹患了甲狀腺亢進,導致表演時心跳加速,心悸發抖。服藥兩年後,我的甲狀腺指數回到正常,固定的超音波檢查和回診成為我的日常,這樣的平靜直到我三十三歲回診的那年。
閱讀更多
2025-03-14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35
Q:我是雯媛,66歲,老公72歲,我想商量的是小兒子夫妻的事,小兒子今年41歲,媳婦36歲,育有10歲兒子跟9歲女兒。兒子曾單身在南部工作4年,好不容易調回台北,卻發現夫妻間關係不和諧,因為兩人還有孩子,我不希望孫子們受到影響,想請教怎樣才能幫他們夫妻破鏡重圓?媳婦有一份約聘工作,薪資不高,孩子還小,卻不時搞到晚上8點才準備好餐飯,而且早上我兒子去上班時也沒早餐吃,都是他自己隨便買點東西吃了就出門。我沒跟他們同住,這些都是聽我兒子說的,雖然媳婦說早餐大多是她買回家,她也努力做過早餐,但她有時不做早餐是事實。比對兩人說詞大有出入,最近越來越嚴重,雖然我一直很相信媳婦,最近卻覺得有點異樣,我兒子應該是不會說謊吧!兒子畢竟是家裡維持經濟的棟樑,媳婦跟孩子們4年來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但既然回到台北一起生活,媳婦卻完全沒有想調整,一切還按照她們母子3人原來的生活模式,這點讓我兒子非常不爽。最近我兒子對媳婦的抱怨越來越多,我也覺得他們夫妻越來越不對勁,即使一家4口來家裡玩,夫妻之間也不大說話,才10歲左右的2個孫子居然對自己爸媽怯生生地,很怕搞錯氣氛而得罪其中一方,滿臉都是對我求救的 眼神 ,讓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有找媳婦出來喝茶,她說我邀她很開心,我說以後要常上婆家玩,她也說好!但我兒子一直吵著想搬回我們家,覺得夫妻關係黯淡無味,自己在家中疏離感很強等等。我不想他們離婚,擔心孫子這麼小就要面臨破碎的家庭關係,因此打電話給媳婦想好好談一下,但媳婦一直沒接電話,我勸我兒子稍安勿躁,最好看一下狀態,別一下就剝奪孫子們的幸福。這是我最大心願,至於2個大人的事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自己處理就好,我希望能從旁幫上點忙。我婚後就跟公婆同住,受夠了婆婆的氣,因此即使看媳婦有些不順眼也都忍耐,不會對媳婦出嘴說什麼,很早就下定決心不要成為過度干涉的惡婆婆,我自認是很有自覺的婆婆。
閱讀更多
2025-03-06
楊雅馨
編按:全台第一隻安寧病房輔助治療犬 「歐巴Oba」,自2019年1月底進入北榮服務已逾6年時間,年近10歲的牠將在今年光榮退休,讓全院上下感到不捨。北榮表示,歐巴將是榮總永遠的「榮譽員工」,允諾將如家人般照顧歐巴下半生;而過去收養多隻導盲犬的前總統蔡英文也特地帶來自家烘製的牛肉乾,慰勞長年守護病人心靈健康的歐巴。歐巴原本是隻導盲犬,但由於牠走路出奇地慢,完成訓練後遲遲找不到步調一致的視障配對者,才「轉換跑道」成為輔助治療犬,並從2019年開始在北榮駐點迄今。任職北榮期間,歐巴寫下不少感動故事,不僅讓阿公阿嬤在臨終前也有笑容;也曾有臨終臥床的孩子為了看歐巴而坐起來,在生命結束前得以撫摸歐巴得到平靜與撫慰。如今歐巴年事已高,將於今年榮退,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退休不代表告別,歐巴仍會不時回到醫院看看老同事,並成為榮總永遠的「榮譽員工」,繼續帶來溫暖與歡笑。而北榮也將像照顧家人一樣,陪伴歐巴度過牠的退休生活,讓牠的下半生繼續充滿愛與幸福。(原文刊載於2023/9/4,更新時間為2025/3/6)
閱讀更多
2025-03-04
優照護
「你這個狐狸精,給我滾遠一點!」印尼籍的女看護就這樣默默的離開了,這是吳媽媽趕跑的第二個看護了――3天都沒做滿。
閱讀更多
2025-02-26
Peter Su
什麼是長大? 有人說,是經驗的累績,有人說,是枕邊的頭髮,有人說,是離家的窗景。 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長大,是一段學會和自己妥協的過程。
閱讀更多
2025-02-21
郭美懿整理
「癲癇發作」是在生活中不時遭遇、卻常被忽視的症狀。據統計,人一生中約有10%機率至少會有一次癲癇發作,台灣至少有15至20萬人被確診為癲癇症患者,而好發年紀除了小於20歲的孩童及青少年之外,大於55歲的成年人也是另一種高危險族群,稱為「晚發性癲癇」。
閱讀更多
1/ 30
第 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