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夏天

顯示第 11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外套先別收!春夏交替易「手腳冰冷」,都是溫差惹禍…醫教「換季養生」秘訣:2款熱飲甜甜喝

tCol 2025-04-10

郭美懿

外套先別收!春夏交替易「手腳冰冷」,都是溫差惹禍…醫教「換季養生」秘訣:2款熱飲甜甜喝

近年極端氣候頻傳,隨著氣溫波動大,民眾常有手腳冰冷困擾,中醫師林經緯提醒,對老人家或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等慢性疾病患者來說,這種不適可能是體內陽氣虛弱,氣血循環不良的表現。民眾可飲用飲用桂圓紅棗茶、黑糖薑湯等溫熱飲品改善,也可以透過穴道按摩來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閱讀更多

「世上2種人不把錢當錢看!」時薪200打掃阿姨節儉致富擁4房:大嫂當初看不起我,現在還在為晚年發愁

tCol 2025-03-27

潔媽

「世上2種人不把錢當錢看!」時薪200打掃阿姨節儉致富擁4房:大嫂當初看不起我,現在還在為晚年發愁

先享受還是先吃苦?不同世代、不同環境下,做法跟答案截然不同。他人的價值觀與成功故事無法照搬,因為每個人的環境起點都不一樣。

閱讀更多

春夏交替濕疹汗皰疹癢爆!中醫內外兼顧擺脫皮膚搔癢

tCol 2025-03-14

NOW健康

春夏交替濕疹汗皰疹癢爆!中醫內外兼顧擺脫皮膚搔癢

春夏交替之際,天氣型態轉為濕熱,濕疹與汗皰疹等皮膚疾病也紛紛找上門,讓許多皮膚病患者搔癢難耐。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提醒,潮濕氣候易使體內濕氣過重,若無法順利代謝排出,便會透過皮膚顯現,引發癢疹、紅疹或小水泡等症狀,且容易反覆發作。

閱讀更多

彭冠宇專欄》那年父子口角後,他再也沒回家過…趁來得及前捎上藍鈴花與家人和解

tCol 2025-03-12

彭冠宇

彭冠宇專欄》那年父子口角後,他再也沒回家過…趁來得及前捎上藍鈴花與家人和解

有別於2月仍有寒意時情人節慶手上的紅白玫瑰,暖暖的四月天,是比利時的哈勒森林(荷蘭語:Hallerbos)藍鈴花盛開的季節,大片藍鈴花在如茵的綠草上,鮮嫩嬌豔之中透著一種明亮、充滿希望的氣息,因此哈勒森林也被稱為「藍色森林」(Blue Forest)。

閱讀更多

世上不缺會賺錢的醫院!他們走出白色巨塔推「在宅醫療」,颱風節日全年無休:沒有比自家更舒適的病房

tCol 2025-03-10

郭美懿

世上不缺會賺錢的醫院!他們走出白色巨塔推「在宅醫療」,颱風節日全年無休:沒有比自家更舒適的病房

衛福部健保署2024年7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Hospital at Home,簡稱HaH)」計畫,針對常因「肺炎」、「尿路感染」與「軟組織感染」反覆住院的高齡長者擴大實施,病患可選擇留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抗生素治療,不必再待在急診室苦苦等待住院病床,而家屬也能免去奔波往返醫院照護的辛苦,在家就能住院。

閱讀更多

皮膚病警報!春季是濕疹、汗皰疹和乾癬好發期,他濕疹無法張手,醫:避加工食品、調養作息

tCol 2025-03-07

NOW健康

皮膚病警報!春季是濕疹、汗皰疹和乾癬好發期,他濕疹無法張手,醫:避加工食品、調養作息

春天乍暖還寒,日夜溫差大,小心皮膚拉警報!中醫認為,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若不好好保養身體,熬夜、壓力大,加上年節飲食不節制,更容易在3至5月期間爆發濕疹、汗皰疹或乾癬等皮膚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閱讀更多

年紀愈大後才明白:長大,是和自己妥協的過程,一半是理解,另一半是算了,很在意還要裝不在乎

tCol 2025-02-26

Peter Su

年紀愈大後才明白:長大,是和自己妥協的過程,一半是理解,另一半是算了,很在意還要裝不在乎

什麼是長大? 有人說,是經驗的累績,有人說,是枕邊的頭髮,有人說,是離家的窗景。 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長大,是一段學會和自己妥協的過程。

閱讀更多

你有這9症狀?恐為心肌梗塞!醫師提供保命自救方法,冬天必看

tCol 2024-12-12

NOW健康

你有這9症狀?恐為心肌梗塞!醫師提供保命自救方法,冬天必看

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溜滑梯,除了要注意保暖,更不可輕忽心臟健康!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加上天冷汗流得少、喝水量也跟著減少,更容易增加心臟負擔。若本身又有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心肌梗塞的風險更是大幅提升,不得不慎!

閱讀更多

老覺得怕冷、疲憊…他狂嗑人蔘進補卻踩雷!解密中醫9大體質:我是「燥熱」還是「氣虛」?

tCol 2024-11-11

郭美懿整理

老覺得怕冷、疲憊…他狂嗑人蔘進補卻踩雷!解密中醫9大體質:我是「燥熱」還是「氣虛」?

很多人透過中醫調理體質,但對於所謂的「體質」卻一知半解,常以為疲憊、很累一定是「氣虛」,口乾舌燥就是「燥熱」。其實「體質」會受到先天遺傳的影響,同時也會因後天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環境、甚至年齡等因素而改變。若是未經診斷就自行進補,恐怕適得其反,沒達到養生目的,反而傷身。

閱讀更多

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