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吳淡如
期待著外在世界與他人都完美的配合著我們,如同活在不現實的夢境中。常常把自己的問題推給別人,是多數人無法成長的問題。心理學曾經有這樣的研究:一個人成功,都覺得是自己成功的,往自己找原因,也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失敗,都覺得是外在原因造成的。
閱讀更多
2024-03-26
楊月娥
在台灣選擇居家照顧或安養中心,都有固定行情,無論聘請哪一個國籍,印尼、越南、菲律賓的居家看護,所需費用都差不多,還要再加上健保、就業安定基金、仲介費用、加班費等,總額相當於大學生剛出社會的月薪,且居家照顧等於要多兩個人(病者及看護)的生活開銷以及居住空間,因此總體花費應該是在安養中心較為划算。
閱讀更多
2024-03-18
彭菊仙
某個早上去B 1丟回收垃圾,遇到鄰居一位8、90歲的老媽媽,提著一大袋要回收的舊衣服進電梯。原本個頭就很嬌小的她,氣喘吁吁,佝僂著背,顯得更矮小了!一進電梯,她立即把衣服扔在地上,捶著背,唉嘆了一口氣,感覺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禮貌打聲招呼:「×媽媽好,您真厲害,您幾歲了啊?怎麼還提得動這麼一大包回收垃圾呢?」
閱讀更多
2024-03-15
張德芬
幾乎每個人都嚮往擁有美好的婚姻,可是為何現實總是不如人意?這是因為很多人在進入婚姻之時,都還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狀態。我經常講,在內在成長這條路上,我像一位資深導遊,孜孜不倦地為大家引領人生之路。親密關係的修煉亦需要指引,首先你要看清婚姻的本質,它與戀愛有何區別,這樣你才能清晰地知曉自己想要到達的目的地以及到達的方式。
閱讀更多
2024-03-12
招名威 教授
編按: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發現母親罹胰臟癌後,傾注全力和她共同抗癌,一路相伴、細心照顧。因為母子感情太過親密,在母親離世之初,他幾乎無法承受這巨大悲傷,只能在日後,透過各種方式,慢慢梳理、轉化自己的情緒。 照顧罹患重病的家人時,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在病人身上,而疏忽了照顧者可能承受的焦慮、悲傷、壓力、悔恨與諸多對生命的不解。透過作者回憶母親生病、治療、離世的過程,或許我們也能鼓起 勇氣 ,回頭面對自己曾經逃避的悲傷。 這悲痛就像一道傷口,當我們刻意遮掩,可能表面上看來平靜無波,但一輩子都無法痊癒;若我們願意勇敢掀開,或許一時之間會血流如注、劇痛難忍,但它終有結痂、痊癒的一天。
閱讀更多
2024-03-08
廖心筠
每次到府整理遺物,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物品,而是一家人共同生活的畫面。說到底,我們整理的不只是物品,而是一段回憶。唯有願意鬆手,和過去好聚好散,才能敞開雙手擁抱未來。
閱讀更多
2024-03-08
神老師&神媽咪(沈雅琪)
記得在幾年前,有一天放學時我當總導護,正在整隊,聽到一個媽媽在全校的隊伍旁對著女兒大罵,吸引全校孩子的目光,我急忙趕過去了解狀況。原來是小女孩跟同學借了東西沒有還,趁著媽媽來接小女孩時同學跟那媽媽告了狀,好幾個同學當著那孩子的面你一言我一語的,告訴媽媽:「她拿了我的……她偷了我的……」媽媽生氣極了,當著全校孩子們的目光,伸出手就要給那孩子一巴掌,在她要出手打那小女孩的同時,我搶先一步把孩子攬在懷裡,跟媽媽說,「不要當著同學的面給孩子難看,這樣會讓孩子沒面子。」媽媽氣不過繼續大罵:「她老是跟別人要東西、偷東西!」我跟媽媽說:「我們請老師幫忙處理在班上發生的事情,妳不要在這麼多人面前罵她,全校都在看……」
閱讀更多
2024-03-06
劉潤
如何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學習,擁有智慧。在這個時代,想要活得很好,需要知識,但更需要智識。 如何獲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依靠智慧。世界過於複雜,有太多不確定性,需要智慧為我們指點迷津。 是否擁有智慧,以及擁有什麼層次的智慧,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閱讀更多
2024-02-29
吉野源三郎
這件事發生於去年十月某天下午,當時小哥白尼就讀一年級,他和舅舅一起站在銀座某家百貨公司頂樓。
閱讀更多
2024-02-21
林靜芸醫師
我是整形外科醫師,手術時坐著,看門診時坐著,讀書時坐著,一天當中坐的時間很長。加上愛打高爾夫球,脊椎還得承受壓力,40歲就開始背痛。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