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郭美懿
健康與飲食息息相關,想預防各種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飲食習慣做起,而各種飲食方法中,又以「地中海飲食」最受醫界推崇,不只能預防三高與中風、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還能抗發炎、長壽、防止失智症發生。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是指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環地中海國家的飲食文化。他們普遍以蔬果、全穀類為主食,搭配上適量魚類、禽肉;並常使用橄欖油、大蒜、洋蔥、番茄、堅果與迷迭香、百里香等新鮮香草調味。點心則是新鮮水果,餐間偶而品嚐紅酒,兼具美味與健康。
閱讀更多
2021-11-19
李易紓
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溫差大,導致血管收縮、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疾病急性發作機會。「高血壓」這個健康隱形殺手,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紀玉秋表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十大死因第7位,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逾26%,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血壓控制不好會產生許多合併症發生。
閱讀更多
2021-06-11
韋恩的食農生活
武漢病毒流行以來,許多台灣民眾恐慌性的搶購口罩、酒精、漂白水等防護用品,搞得很多人緊張兮兮的壓力山大,大家其實忘記了,除了防護以外,好好保護自己的免疫力,發揮最佳抵抗力,才是對抗病毒的基本策略。
閱讀更多
2021-04-06
李易紓
女性45-52歲後進入更年期階段,因為雌激素分泌減少,會產生不少生理上的不適,像是熱潮紅、盜汗、夜汗、失眠、心悸、情緒不穩定、皮膚萎縮、陰道乾澀或發癢、尿道萎縮、尿道炎、尿失禁等,都讓女性朋友非常辛苦。針對更年期症狀,國健署建議,可以巧用飲食來舒緩改善不適症。
閱讀更多
2021-02-15
林麗娟
自行設計研發數位教具,讓營養課程生動又活潑的,是榮獲國健署、營養師全聯會評選為社區標竿營養師的陳琇雯。目前任職嘉義市衛生局的她,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罹患口腔癌,無法下嚥的痛苦讓她心疼不已,為了能照顧更多人的「口福」,才會立志報考營養學系。
閱讀更多
2021-02-01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創健 營養師
癌症已蟬連38年為國內死因之首,癌症的成因,絕大部分是因為基因受損,特別是基因控制的失調,經過數十年慢慢產生癌細胞。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全世界一千萬的癌症死亡者,如能早點注意飲食,減少外來致癌因素,一定可以減低三至四成的罹癌機率。
閱讀更多
2020-10-12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創健 營養師
近來瘋迷全球的168間歇性斷食,間歇性斷食與其說是節食,不如說168間歇性斷食這是一種飲食模式。「我想減重,我用間歇性斷食讓自己吃少一點。」,旁敲側擊調整「進食時間」與「餐次」,168間歇性斷食減少每日多餘熱量攝取,並降低體內分泌胰島素,促進脂肪分解,來輔助減重。
閱讀更多
2020-06-24
林芷揚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量不足、吸菸與喝酒為非傳染病的重要危險因子,21%-25%乳癌及大腸癌與這些重要危險因子有關。癌症已連續38年蟬連我國十大死因之首,108年癌症死亡人數占28.2%。根據國健署近期發布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106年每約5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經連續12年為臺灣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不過,WHO也指出,有30-50%的癌症是可避免的,透過每日攝取足夠6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及適當的身體活動,可有效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
閱讀更多
2020-06-17
NOW健康
現年58歲從事金融業男性,有聚餐熬夜習慣,平時也都是外食,6年前接受健康檢查時,自述經常便秘與漲氣,腸胃鏡檢查發現有癌症前期瘜肉,幸好立即處理,加上改善飲食習慣下,後來大腸都沒有出現異狀。營養師提醒,喜好吃肉少吃蔬菜,加上運動量少,腸胃蠕動慢,大腸癌很可能找上身。
閱讀更多
2020-06-16
生活i健康
「怎麼吃、吃什麼,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營養師解釋,腎臟是身體排除毒素的器官。因此,日常飲食盡量挑選天然食物,少加工、醃漬、油炸等易含毒素的食物,就能達到保護腎臟的作用。
閱讀更多
4/ 8
第 4頁,共 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