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意味著人們有更多時間安享晚年。然而多數人只做「生涯規劃」,卻不知做「生死計畫」,面對生命必將迎來的最終旅程,你會怎麼安排餘生?
閱讀更多
2024-08-14
麥克‧諾頓
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浦‧阿里埃斯(Philippe Ariè)將二十世紀稱為「禁忌死亡」的年代,他指出現代社會的做法會對當事者隱匿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導致他們的親人也開始壓抑自己的情感反應。人類的本能往往是避開對死亡的思考,保護人們免於面對失去的痛苦,盡快忘記並繼續生活。
閱讀更多
2024-07-26
多琪.柯恩
每個人都會經歷悲傷、空虛、無聊等不適的情緒,但不一定會患上憂鬱症。經歷到這些情緒時,我稱之為「沮喪感」(the blues),它雖然很擾人,但終會過去。憂鬱症的類型很多,但跟沮喪感完全不同。憂鬱症的發作可能持續好幾個月,在這段時間,患者會感覺自己生活在黑暗之中。
閱讀更多
2024-07-19
柴田重信
編按:在這個全民拚健康的時代,我們為了保健養生、維持合度的身材,無不卯足了勁,可是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為此深感挫折。生活中充斥這麼多聰明瘦身、逆齡抗老、延年益壽的妙方,為什麼還是幫不上忙呢? 其中一大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時間因素」。比方說,為了節食瘦身,關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要怎麼吃」的資訊眾多,但卻沒有仔細說明「何時該吃(或不該吃)」的時機問題。如果能注意正確的「時間概念」,知道「何時吃不容易發胖」「何時運動容易瘦下來」,那麼無論是採用的方法或是獲得的成果,都將大不相同。醫界也將「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同頻」做爲預防代謝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有效處方。本書作者柴田教授是藥學博士,他在書中特別強調三大重點:早上曬太陽、認真吃早餐、從晚飯到第二天早餐之間堅持12小時的小斷食。這麼做即可重新調校生理時鐘和生活節奏的誤差,扭轉容易堆積脂肪、形成代謝障礙的惡習,塑造健康體質。
閱讀更多
2024-05-14
大衛.布魯克斯
對陪伴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耐心。信任需要時間。善於陪伴的人展現哲學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所謂的「消極的努力」 (negative effort),也就是克制自己,有所保留,注意他人的狀況。韋伊寫道:「最寶貴的禮物不是自己千辛萬苦找到的,而是等待來的。」善於陪伴的人會放慢社交生活的節奏。我認識一對待朋友很好的夫妻,朋友都說,跟他們在一起很舒服。他們讓你在飯後願意在他們身邊待久一點,或是與他們在泳池畔的椅子上閒聊。跟他們在一起,你覺得很自然,友誼漸漸變得深厚。如果別人認為跟你在一起很舒服、自然,這可是了不起的才能。
閱讀更多
2024-04-12
蘇君薇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指定的準閣揆卓榮泰,周五(4/12)進行「賴清德新任內閣人事第二場發佈會」,宣布由作家小野(本名李遠)接任文化部長。對於何時接獲卓榮泰的徵詢?李遠表示是在4月初接獲徵詢,起初猶豫很久,因家人擔心認為他不應在此時擔任公務。他表示會被徵詢的理由,大家大概都是講到他在早期80年代將台灣電影推廣到國際,以及他曾做過電視、創作100多部文學作品、帶紙風車跑遍全國,以及曾辦過學校,接觸過文化界各領域,他也強調「自己沒什麼政黨屬性」。今周刊曾專訪小野,他談起自己擁有多重角色的斜槓人生,以「幸運」概括,並認為比起斜槓,「其實我是一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以下為小野專訪內容。(原文刊載於2020/10/26,更新時間為2024/4/12)
閱讀更多
2024-04-12
成田奈緒子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繭居在家或長期的家暴問題,最後束手無策才來諮詢,其中有很多人隱約知道「自己的育兒方法可能不適合孩子」,卻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觀念。
閱讀更多
2024-03-22
元貞美
「成為大人」並不是成長的終點而是成長的過程,「活著」就是生命結束之前一連串的成長過程。當你不斷學習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真正帶來幸福的事,就會獲得成長。因此我每一天都腳踏實地地學習。
閱讀更多
2024-03-15
張德芬
幾乎每個人都嚮往擁有美好的婚姻,可是為何現實總是不如人意?這是因為很多人在進入婚姻之時,都還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狀態。我經常講,在內在成長這條路上,我像一位資深導遊,孜孜不倦地為大家引領人生之路。親密關係的修煉亦需要指引,首先你要看清婚姻的本質,它與戀愛有何區別,這樣你才能清晰地知曉自己想要到達的目的地以及到達的方式。
閱讀更多
2024-03-12
招名威 教授
編按: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發現母親罹胰臟癌後,傾注全力和她共同抗癌,一路相伴、細心照顧。因為母子感情太過親密,在母親離世之初,他幾乎無法承受這巨大悲傷,只能在日後,透過各種方式,慢慢梳理、轉化自己的情緒。 照顧罹患重病的家人時,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在病人身上,而疏忽了照顧者可能承受的焦慮、悲傷、壓力、悔恨與諸多對生命的不解。透過作者回憶母親生病、治療、離世的過程,或許我們也能鼓起勇氣,回頭面對自己曾經逃避的悲傷。 這悲痛就像一道傷口,當我們刻意遮掩,可能表面上看來平靜無波,但一輩子都無法痊癒;若我們願意勇敢掀開,或許一時之間會血流如注、劇痛難忍,但它終有結痂、痊癒的一天。
閱讀更多
2/ 26
第 2頁,共 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