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CML)的一種,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每年新增病例為200多人。 一般人聽到血癌就聞之變色,不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多數人使用一個藥物就可「完封」,十年存活率高達92%。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提高停藥的機率,縮短用藥時間,因此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規律服藥、定期追蹤。
閱讀更多
2024年06月18日
郭美懿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8年,仍在前年因大腸癌病逝,享年39歲;沒想到弟弟余祥銓日前也在社群發文,表示做大腸鏡檢查發現冒出7顆息肉,其中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讓他直呼:「有讓我Shock到!」 其實直腸癌患者中,大約1成有家族史,而有遺傳因子的,大約佔了2~5%左右,其中最常見的遺傳因子,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醫師指出,這個疾病會讓人在腸道黏膜中長出數千個息肉,而息肉會很快有癌變,通常會在40歲以下就發生癌症。因此若家族中有人罹病,或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建議都要儘早開始進行定期的大腸直腸鏡篩檢。
閱讀更多
2024年06月17日
郭美懿整理
衛福部統計處今(6/17)日公布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位居主要死因前3位。前年度(2022)首次入榜的新冠肺炎,則隨疫情緩和從第3名降至第6名,死亡人數較2022年減少2,863人,主要是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
閱讀更多
2024年05月28日
黃明惠 整理
癌症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占每年總死亡人數約3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若在不明原因下,身體出現10個警訊,務必前往醫院接受癌症篩檢。
閱讀更多
2024年05月13日
NOW健康
依據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診斷為乳癌個案為1萬5448人,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有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乳癌防治為女性的重要健康議題,建議符合國民健康署補助乳癌篩檢的年齡範圍者,應儘早至各大醫療院所定期接受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閱讀更多
2024年05月10日
邱瀚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
欣逢台灣第一位具有醫師背景的總統——賴清德先生當選,醫界對於『健康台灣』充滿了期待。願,新團隊在面對未來醫療的挑戰時,科學治國將是彼此的共同語言。
閱讀更多
2024年05月10日
郭美懿整理
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1位,發生率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趨勢,但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成效越來越好,預後也多能維持正常生活品質。但許多病友對於「罹患乳癌後的飲食」有許多顧慮,例如黃豆能不能吃、牛奶能不能喝等等,對此台北慈濟醫院侯沂錚營養師提供乳癌病友營養攝取原則,讓民眾能夠吃得健康又安心。
閱讀更多
2024年05月09日
郭美懿
眾所周知抽菸是致癌危險因子,但台灣抽菸比例持續下滑,「抽菸的人一直在減少,為什麼得到肺癌的人卻持續增加?」台大醫院肺癌治療權威、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指出,台灣肺癌患者有6成不吸菸,原因恐與「空污」有關,由於晚期肺癌5年存活率僅10%,通常出現症狀再治療已經來不及,而一般X光難及早揪出病灶,因此建議超過45歲,「只要有在呼吸,就應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閱讀更多
2024年05月06日
林依榕整理
台灣每年新增1.7萬人罹患「肺癌」,造成罹癌原因不只是因為菸害,有專家指出若30年暴露於空汙,風險比每天吸1包菸還高。 日前就有一名婦人因為腰痛就醫,原以為是單純腰椎間盤壓迫神經,沒想到竟然癌末,醫院對其兄弟姊妹追查,發現7名手足竟然4人也都罹癌。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29日
照護線上
60多歲的李先生有頻尿、夜尿、解尿不順的狀況,原本以為是良性攝護腺肥大,但在就醫之後,才發現竟然是攝護腺癌,而且切片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屬於高惡性度攝護腺癌。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顧問裘坤元醫師指出,接受荷爾蒙治療一段時間後,攝護腺癌細胞便出現去勢抗性,而改用化學治療。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22日
小虎文
擁有2.3萬人追蹤的知名抗癌部落客「星希亞」,在2012年確診肺腺癌4期,歷經化療、標靶、腦部放射治療,一度傳出癌癒好消息,並出書分享她的抗癌日誌。但星希亞在2022年癌症復發,腫瘤移轉腦膜,歷經1年多艱辛治療,仍於昨(4/21)日傳出病逝噩耗,讓人不捨與惋惜。 不少網友在星希亞粉專留言表示,曾從星希亞的網誌得到莫大力量,「謝謝妳過去給我母親堅強走下去,以及積極對抗病魔力量」、「謝謝你善良又勇敢的存在啟發很多」、「感謝妳給大家留下一本很珍貴的抗癌手書!成為戰友們的指引」、「謝謝妳的書,在我跌進谷底時給我一道曙光;謝謝妳的話,在我脆弱時給予許多力量;謝謝妳的人,讓我知道第二人生可以如何精彩;最後真的很謝謝妳,謝謝最閃亮的星」。 POP Radio聯播網台長、前主播林書煒,也回憶與星希亞的每一次訪談,都從得到她帶來的勇氣與希望,「妳已打完美好的一仗,辛苦了,放心自在去飛吧!」 星希亞2012年確診肺腺癌4期後,除了積極抗癌,也投身宣導肺癌防治,呼籲高風險民眾應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並參與多場肺癌衛教講座活動等,以親身經驗鼓勵癌友積極治療,不要放棄。 她在2月6日的最後一篇貼文提到,自己持續3種標靶、2種化療和中醫針灸治療,將積極尋找其他治療方法,即使病情不樂觀,仍寫下「學會在雨中跳舞」一語,詮釋了她堅定的人生觀——「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發揮100%的努力。」 而她從得知罹癌以來,仍樂觀看待生活,致力讓自己的每一天沒有白活,陸續完成看西藏的天空、完成三鐵挑戰、去冰島追極光、學習潛水與衝浪、赴中國大陸漫步長城、西班牙看高第建築等心願清單。她說想要追尋哪些夢想,不要等「有一天」,當每一天都能當成最後一天再過,你是否就能過你想要的人生? 以下為《幸福熟齡》在2020年對星希亞的專訪內容。 (原文刊載於2020/2/20,更新時間為2024/4/22)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19日
NOW健康
肺癌復發預後差,小心可能是罕見基因作怪!1名現年67歲的婦人,在5年前因咳嗽、體重減輕就醫,檢查確診為第3期肺腺癌,經手術與標準的化療與電療,卻在1年後復發,且出現癌轉移與惡性肋膜積水的症狀,進一步檢測發現少見的BRAF基因突變,隨即依醫師建議接受對應的雙標靶治療,迄今過了4年不但讓癌胚胎抗原指數CEA從最高的17.88降至正常範圍的3.35、影像顯示癌細胞控制良好,且病友也能維持良好的體能,可以自主走路到診間回診。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15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其中約15-20%屬於HER2陽性。HER2陽性兇如猛獸,若早期乳癌病人遇上,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約可減少30%以上的死亡率。但仍有病人因為負擔不起昂貴的標靶藥物,只能忍痛放棄治療。幸好,健保擴大給付早期HER2陽性且淋巴結未轉移乳癌病人使用「生物相似藥」,讓她們有了不一樣的命運。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03日
照護線上
肺癌已成台灣新國病!根據統計顯示,肺癌已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榜首近20年,每年新發生人數也破萬人,平均每半小時就約有1人罹患肺癌。其中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肺癌治療已有許多更精準、表現不錯的治療,如:癌症免疫藥物、標靶治療等,國內外治療指引(包含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國內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也皆將兩種治療列為晚期肺癌優先治療建議。但是,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03日
照護線上
「有位女性患者,確診乳癌時才30幾歲,相當年輕。」臺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劉佳樺醫師表示,「因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所以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與抗荷爾蒙治療。在接受化學治療的同時,患者也同時接受停經針的治療。」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02日
照護線上
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是第三、第四期。台大婦產部主治醫師魏凌鴻醫師說,卵巢癌可能出現腹部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常有患者是到腸胃科就醫,才發現卵巢癌。
閱讀更多
2024年04月02日
照護線上
癌症免疫藥物利用人體免疫系統來對抗疾病,比起傳統化療有機會產生更顯著的治療成效,是近年來醫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也提供了更多肺癌治療選擇。不過,許多癌友及家屬仍對這個新興療法存有許多疑問,為此,肺癌權威醫師蔡俊明教授也特地整理出幾個患者常見疑問,希望幫助大家更了解癌症免疫藥物治療。
閱讀更多
2024年03月18日
楊雅馨
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大多要透過生物標記檢測尋找基因突變,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能協助癌症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過去必須自費且所費不貲,衛福部日前定案,最快5月起將19種癌別的NGS納入健保給付,預計每年有超過3萬名癌友受惠。
閱讀更多
2024年03月13日
郭美懿
「卵巢癌」死亡率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第7位,死亡人數年增率高達9.9%,也是十大癌症之最。由於卵巢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較難早期發現,加上治療後復發率高,堪稱三大婦科癌症中最難治的癌症。49歲的卵巢癌患者家芸化病苦為力量,認真蒐集資料,寫成一篇「健檢提升卵巢癌期發現」報告,寄發至全台一千多家大型公司,呼籲企業在女性員工的健檢中加入陰道或骨盆腔超音波、抽血檢驗CA-125,為更多女性爭取即早發現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4年03月12日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
操著一口流利台語的楊金鑾阿嬤,已屆73歲高齡,她說自己年紀雖大,卻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甚至連感冒都很少,然而沒想到一生病就是大病。
閱讀更多
2024年03月08日
照護線上
攝護腺癌是非常常見的男性癌症,好發的年齡層是比較偏高一點,平均大概在60歲到80歲之間,攝護腺癌非常常見,不過我要跟大家強調的是,攝護腺癌相對比較友善,因為攝護腺癌癌細胞的生長速度,相對是比較慢的,是屬於一種比較像慢性疾病。
閱讀更多
2024年03月07日
照護線上
「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停經針已納入健保,幫助患者接受符合國際指引建議的治療,對停經前的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非常重要!」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廖國秀醫師指出,多年來乳癌都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乳癌的治療也持續進步。
閱讀更多
2024年02月17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
女性十大癌症中,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就占了3名,嚴重威脅婦女健康。過去我國最常見的婦女癌症是子宮頸癌,現在則是子宮內膜癌,其次為卵巢癌。 晚期婦癌的治療除了手術,須加上化療或放射治療才能降低復發的風險。幸運的是,除了化療和放射治療,已經進入精準醫學時代的今天,尚有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除了提高治療的效果,也更進一步降低未來復發的風險,提高生存的機會與時間。
閱讀更多
2024年02月16日
NOW健康
近期網傳杵狀指有可能是罹患肺癌的前兆,讓許多民眾人心惶惶,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杵狀指不能當作罹患肺癌的絕對關鍵指標,大家想知道是否患有肺癌,還是要透過影像檢查才能確認!
閱讀更多
2024年02月05日
照護線上
「一位46歲的男士,發現肺癌時,腫瘤大概4公分,且有淋巴結轉移、骨轉移,屬於第四期。」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王金洲醫師指出,病友的基因檢測的結果顯示具有EGFR基因突變,於是開始使用口服標靶藥物。
閱讀更多
2024年02月05日
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40歲的女士,意外發現乳癌時,已有多處轉移。因為有家庭、有小孩,突然發現罹癌,對她造成很大的衝擊。」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醫師指出,「切片結果顯示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經過討論後,患者開始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與停經針。」
閱讀更多
2024年02月05日
照護線上
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平時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小孩,卻突然被診斷肺腺癌且已腦部轉移,在確定有EGFR基因突變後,便開始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李岡遠醫師說,病友因為合併有腦轉移,建議再接受加馬刀治療,即為病友申請健保給付。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31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
編按:56歲藝人汪建民本月7日驚傳肺腺癌過世,他生前受訪時透露,自己不菸不酒,去(2023)年10月背後劇痛,才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但癌細胞早已擴散,從確診到離世僅存活了9個多月,令人不勝唏噓。 據WHO官網及GLOBOCAN 2020年全球癌症統計推估,肺癌是全球新發生人數第2高、死亡人數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疾病第6大死因。在台灣,肺癌不僅位居十大癌症之首,也是我國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症狀,出現咳嗽、胸悶胸痛、體重減輕或食慾變差等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是第3、4期。國健署2021年癌登資料顯示,台灣早期肺癌佔約3成,晚期個案則佔6成以上,其中每2人就有1個發現時已經4期。不同時期存活率差距甚大,0期及1期的早期肺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速降至1成。 要及早發現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但民眾往往害怕輻射劑量增加罹癌風險而猶豫不決。 醫師表示,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的幅射量,相當於搭飛機往返台灣—美國洛杉磯的自然輻射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不用太擔心,建議高危險族群每2年檢查一次。 (原文刊載於2024/1/31,更新時間為2024/10/15)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31日
NOW健康
據統計,110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達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最新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面對癌症的威脅,我們常常聯想到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然而,近年來中西醫聯手成功改善現代醫學所帶來的治療副作用,使患者體況好轉,也讓中醫抗癌日漸受到重視。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31日
陳晉興, 梁惠雯
林志潔 國內財經科技法律專家,現任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金融監理與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第一期肺癌患者,因接受LDCT篩檢發現。2014年術後迄今都沒有復發。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26日
NOW健康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出爐,肺癌首度位居10大癌症排行之首,110年新增1萬6880名癌友,擠下連續15年排名第1的大腸癌,成為危害國人健康最嚴人重的癌症,大腸癌退居第2,新增1萬6238人。至於被喻為癌王的胰臟癌,則第1次擠進第10名,新增3190人。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19日
NOW健康
一向身體沒什麼毛病的60歲陳先生拿著健康檢查的報告走進門診,說他的腎臟「淹水了」,仔細看報告的內容,原來是腎水腫,經過一系列仔細檢查後,發現他罹患了「腎盂泌尿上皮癌」,因腫瘤阻塞導致腎水腫,後來陳先生接受了腹腔鏡手術,將腎臟、輸尿管及膀胱袖口切除乾淨,後續在門診追蹤腎功能及腫瘤情況。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17日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文/鄭名威 大家都說三十而立,而我是30而「慄」。這一年我買了人生第一台車、和老婆創業開旅行社、心愛的女兒出生,也是這一年,檢查出了6公分的腫瘤。 從小生長於破碎家庭,自從知道確診癌症後,我抱著才6個月大的女兒痛哭,深怕自己倒下,讓這噩夢延續到下一代。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16日
郭美懿整理
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中,肺癌首度成為我國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也是也是台灣及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2022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2021年每十萬人26.0人,已下降16.2%,卻仍占當年度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也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上路500多天以來,已有78,000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956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5.1 % (813人),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讓民眾儘早接受治療,提升肺癌存活率並拯救個人生命。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11日
NOW健康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10大癌症發生排行中,大腸癌已連續15年居冠!大腸直腸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多人難以察覺,有些患者發現時常是中後期,癌症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10日
NOW健康
42歲鄒先生是一位配音員,從大學時期就保持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習慣,每天至少仰臥起坐和伏地挺身各100下。看似健康如鋼鐵人的他,卻在40歲這年有了巨大的改變——為了減重3公斤增加運動量,結果引發嚴重低血糖,甚至低至27mg/dL(臨床顯著低血糖:<54mg/dL,血糖警戒值:70mg/dL),就醫確診為長在胰臟上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住院長達1年,天天注射高劑量葡萄糖,直到年初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恢復正常血糖與縮小腫瘤,才終於順利出院,回歸以前積極的生活狀態。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05日
NOW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佈111年國人死因結果顯示,受到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的影響,死亡人數較前1年增加了2萬4,266人,而癌症仍居10大死因的首位,其中女性乳癌則是10大癌症死因的第4名。
閱讀更多
2024年01月04日
照護線上
針對能手術的早期肺癌,手術與術後輔助治療都是影響預後的關鍵,本次照護線上特別邀請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黃才旺醫師,公開解析手術重點、團隊照護以及術後輔助治療新突破。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30日
林依榕整理
年輕罹癌的人為何變多了?許多醫療證據顯示,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肥胖、熬夜都會增加罹癌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透露7大隱憂,並呼籲有些習慣一定要改「如果沒有做到,不要驚訝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罹癌愈來愈多了!」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29日
郭美懿
癌症是目前全球死因首位,每年導致逾880萬人死亡,且人數逐年成長;而在台灣,癌症自1982年起即盤據國人死因第1名,僅2022年就有近5.2萬人癌逝,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位國人罹癌。儘管生醫技術日新月異,癌症已非不治之症,但在醫療生技的開發上,卻因高風險而往往面臨資金斷炊的窘境,也延緩癌症醫療的相關進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知名金融工程學者及生物金融學創始人羅聞全(Andrew Wen-Chuan Lo)日前受邀來台,他以「金融科技如何幫助癌症醫療」為題發表演說,分享如何運用金融工程與數據分析,提出創新的生物製藥商業模式,突破醫藥科研界的資金瓶頸,也為資金投資尋找新出路,讓更多新藥有機會問世。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28日
照護線上
「醫師,這次的抽血報告還好嗎?」30多歲的陳先生問。 「數值又進步了!」醫師翻開病歷說,「這次的血小板是16萬/UL,已經在正常範圍。」 「肝硬化的狀況呢?」陳先生問。 「肝臟也有漸漸改善喔。」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27日
NOW健康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10大癌症發生排行中,大腸癌已連續15年居冠!大腸直腸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多人難以察覺,有些患者發現時常是中後期,癌症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25日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室 周妤芳營養師
現代人生活工作忙碌,外食族群日益增多,很常聽到「太忙了,沒時間吃飯,隨便吃個東西填飽肚子就好。」「回家時間太晚了,身心俱疲,哪有時間下廚!」「最近壓力好大,吃個甜點紓壓一下。」再加上飲食西化,精緻飲食越來越多,且肉類攝取逐漸增加,蔬菜攝取量卻明顯不足,長期累積下來,容易導致肥胖、慢性疾病或增加罹癌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22日
NOW健康
肺癌連續18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之首1,根據最近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2。其風險因子與菸害、空氣汙染、家族史等因素有關,隨著政府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助於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臨床觀察早期肺癌儘管術後搭配輔助性化療,復發率仍相當高,所幸輔助性治療目前已進入到精準治療的年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內科主任、胸腔內科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涂智彥醫師表示,特別是這幾年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的輔助,有機會可以幫助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進而延長病患的存活率。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15日
照護線上
「醫師,我最近發現有血尿的狀況。」58歲的陳先生說。 「會痛嗎?」醫師問。 「解尿的時候不會痛。」陳先生想了想說,「倒是經常腰痠背痛。」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15日
NOW健康
攝護腺肥大是中高齡男性常見困擾,舉凡頻尿、急尿、夜尿等問題,總覺得解尿不乾淨,症狀嚴重還可能尿不出來,演變成急性尿滯留。多麗診所泌尿外科醫師賴姿君表示,若口服藥物改善效果不彰才會考慮動刀,然而傳統手術都會直接侵害組織,術後復原期較長,若想加快恢復期、不影響性功能,目前有「攝護腺拉開手術」可供選擇。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11日
林暐鈞
最可怕的新國病!肺癌權威楊泮池提醒,過去20年來,肺癌已超過肝癌,成為國人的國病。最近衛福部國健署資料,肺癌發生率、死亡率都躍升第一。而肺癌之所以難纏,在於沒有症狀,照X光就算照到也已不是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要遠離新國病,要靠得是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07日
郭美懿
台灣花式撞球名將「撞球之子」楊清順昨(12/7)驚傳肺癌病逝,享年45歲,消息傳出後震驚撞球界。楊清順13歲開始打球,18歲拿下日本花市撞球錦標賽冠軍,成為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 據悉,楊清順去年中發現肺部有腫瘤,由於位置包覆血管無法動刀,只能採取保守治療。今年中病情一度好轉,不料仍在昨天早上病逝。肺癌連續19年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一半以上的患者發現時都已是晚期。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每年應至少照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早期肺癌存活率仍可達9成。
閱讀更多
2023年12月01日
NOW健康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直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6,829人,已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每年約有6,000多人死於大腸直腸癌。所幸,沒有發生RAS基因突變的患者,臨床上已有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可使用,有望縮小腫瘤、提升手術切除機會;就算無法手術,亦可延長存活期,為患者帶來長期疾病控制、甚至治癒的希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