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難過,自己這麼辛苦的付出,怎麼養出個不孝女?女兒則為媽媽不尊重她的感受,而感到委屈。
物品代表自主權,別誤踩界線地雷
這起母女衝突,牽涉到長期的界線模糊、尊重與情感需求;雙方各有不滿,加上情緒表達差異,兩人因此陷入互動的惡性循環。
成年子女擁有自己的空間與物品,代表個人的自主權。當阿芳未經同意就跟鄰居吃掉女兒的點心,對女兒來說,問題不在食物,而是覺得界線被冒犯。
因為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自小到大,媽媽經常擅自動用她的物品、自作主張。例如覺得她珍藏的追星周邊沒用,便直接丟掉;當她難過抗議,感受會被直接否決,說「那又沒什麼,為什麼要小題大作?!」
一次又一次,女兒認為自己的感受不被當一回事,長期點點滴滴累積下不滿。隨著年紀成長,不被尊重的委屈感更加強烈。
愈想證明自己對,女兒愈覺媽媽不講理
阿芳則認為,家人之間「共享」是理所當然,彼此同甘共苦,感情才會緊密。所以當女兒因為一些「小事」生氣時,習慣掌控家務的她感到自己被否定,認為:「我辛苦養大你,現在竟然為了這點小事兇我?」把女兒的行為解讀為「不孝」。
阿芳認為女兒自私,不願意與她這當媽的分享,又被指責不知尊重人,實在難忍這種感受。她將衝突事件上綱到捨棄母女關係,情緒勒索女兒,想讓女兒對自己低頭,證明自己仍被尊重,仍有掌控權。
阿芳想要主導,女兒想要自主,兩人的需求彼此是矛盾的。阿芳愈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女兒就愈覺得媽媽不講道理,不願意理解她真正的感受。阿芳指責的方式,讓女兒拒絕接觸,藉此表達不滿。女兒冷漠,讓阿芳更覺被冷落與不當一回事,於是用更強烈的態度指責對方不知感恩,兩人關係愈來愈惡化。
陷在這樣的僵局中,阿芳與女兒都不快樂,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破除親子隔閡的關鍵
此刻,或許可以嘗試「轉移焦點」,透過一些日常事情來破冰,例如幫對方買杯飲料、幫忙拿個東西。基本心態就是,不要害怕遞出橄欖枝,一次無效,就再來一次。
在阿芳這方面,要做的是停止指責的態度,罵人不僅罵不出愛意,還會將對方愈推愈遠。想與女兒有親密的連結,該談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如何在乎你?而真正在乎一個人,是要給對方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給的,不是硬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到對方身上。
體認到女兒已經出社會,是獨立的成年人,需要以成人的態度相待,「請、謝謝、對不起」放到日常生活裡很好用。試著將這些禮貌放到與女兒的談話,多徵詢一句,對方的感受就會不同。
從女兒的立場,要考慮如果持續不理會媽媽,她的焦慮可能會增加,情緒會更激烈,衝突持續擴大反而不利於生活的安定。如果想要有自主性,要讓對方真正聽到妳的心聲,刻意漠視或生氣的態度,會造成反效果,徒讓對方起防衛之心,忙著反駁自己沒有錯,無暇真正理解。
在關係緩和時,具體的表達妳的需求,讓她知道這不是對她的否定,而是單純的需要,例如:「媽媽,以後如果和XX有關的東西,我們都先問一下對方,這樣比較不會造成誤會好嗎?」溫和而堅定的嘗試,日久一定會有影響的。
親子之間隔著一個世代,觀念、想法、做法勢必有落差,落差難免產生摩擦。產生衝突沒關係,但過後要適時修補關係,避免讓積累的心結成為長久的家庭問題,畢竟這是一輩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