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癌症長達42年為國人死因之首,每年約有5萬多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時鐘也不斷撥快,從去年的4分19秒快轉17秒,平均每4分2秒就有一位國人罹癌。推估是因為前兩年(109~11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篩檢及就醫,直到111年因疫情趨緩,民眾篩檢及發現異常就醫的意願增加,才使得罹癌發生人數大增。
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
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與110年相比較,攝護腺癌從第5位前移到第3名,口腔癌及肝癌則各往後1個名次,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女性新發癌症人數則是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比110年增加22.8人。女性十大癌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其中原排在第11名的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則下降1名。
在十大癌症之首「肺癌」方面,雖然發生率以男性較高,但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有上升趨勢,危險因子包括菸害及二手菸 、家族史、肺部疾病、 空氣污染等。不過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提升,以及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篩檢,提高早期發現比率,使得標準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另外,調查也顯示,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之族群,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60~79歲較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罹癌中年齡位數為59歲,以標準平均64歲提早5歲,而子宮體癌為56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
國健署提醒,由於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若有常見癌症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才能及早阻斷已經發生變異的細胞進展為癌症或晚期癌症,以提升存活率。
定期篩檢可降低死亡率
吳昭軍表示,WHO及實證醫學已證明,五項癌症篩檢(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
●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
●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並可減少29%的晚期大腸癌發生率。
●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
●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民眾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認是否符合篩檢資格,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進行查詢。篩檢後若有疑似異常情形,務必要遵循醫囑進行追蹤或確診,避免延誤病情,以達到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