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子女陷入「救與不救」的道德綁架!安寧緩和簽署破百萬人次「這年齡層」最多:不留遺憾道別

別讓子女陷入「救與不救」的道德綁架!安寧緩和簽署破百萬人次「這年齡層」最多:不留遺憾道別

別讓家人陷入「救與不救」的煩惱與道德綁架!《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0年通過,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2024)年9月為止,我國預立安寧緩和意願累計人數已超過100萬人次。

分析今年簽署的6萬5151人次,最大宗落在60~69歲、達16427人;其次為70~79歲(13070人)與50~59歲(12230人)。觀察也發現,過往簽署安寧意願者多為40歲以上年齡族群,但今年4月起開放健保卡線上簽署之後,20~29歲年輕族群表達安寧意願則出現上升趨勢,顯示大眾對「善終」更有概念。

 

衛福部近年來整合「器官捐贈」、「病人自主」及「安寧緩和」政策,以兒童、青少年、成人等不同年齡層的角度,深化不同族群民眾的善終觀念,也讓病人及家屬在道別後,不會留下遺憾。其中,預立安寧緩和意願累計人數超過100萬人次、預立器官捐贈意願累計人數超過63萬人次,並且執行器官捐贈人數也屢創新高,在去(2023)年達到416人,為歷年之最。

 

這些數據顯示大眾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有觀念,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意願(Advance Directive, AD)人數,卻始終緩步不前。截至2024年10月14日止,今年預立醫療決定意願僅19359人,只有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三分之一,從2019年1月專法上路迄今,累計人數也僅87524人次。

 

預立醫療決定意願人次僅1/3

 

預立醫療決定涵蓋的臨床適用條件更廣,可接受或拒絕的醫療行為更多,為什麼民眾簽署意願卻低落?關鍵除了國人習慣避談生死、不了解病主法之外,也是因為預立醫療決定得先經過法定流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必須有醫師、護理師、社工等人在場,且民眾得自費付出2,500到3,500元不等的價格。

 

▲取自衛福部官網    

 

恩主公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主治醫師施子健表示,ACP的核心理念是讓病人在健康時,提前做出關於自己醫療處置的決定,確保在病人無法表達意願時,他們的醫療需求和願望能夠被尊重和執行。

 

由於ACP需要二等親內親屬參加,其實是家人可以坐下來瞭解彼此醫療決定意願的好機會。他曾遇到一對約60多歲的夫妻參與預立醫療諮詢,找來子女們一同參與諮商,原本親子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離,子女兩人對於被找來一同諮商大感意外。

 

在諮詢過程中,子女們了解到父母不願意讓他們承擔抉擇「救與不救」的道德綁架與煩惱,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在諮商過程分享想法,更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而同婚通過後,同性伴侶不只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也能共同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在門診中就有同性伴侶一起參與諮商,彼此擔任對方的醫療委任代理人,藉由諮商瞭解彼此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想法。

 

減輕家屬壓力、避免不必要醫療措施

 

「不惜一切代價延長病人生命,是苦了家屬還是折磨病人?」施子健說,預立醫療的好處除了提升病人的自主權外,還有減輕家屬壓力、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措施和支持居家照護。

 

 

「病人的自主權」能夠在面對重大疾病時,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做出符合個人意願的醫療決策;「減輕家屬壓力」能減少病人家屬做出重大的醫療決定,減輕了心理壓力和內疚感;「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措施」由病人選擇拒絕不必要的維生醫療,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醫療資源浪費。

 

輕度失智症等住院病人ACP健保給付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先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時需自費,而自今年7月起健保給付符合以下任一適應症,且具完全行為能力的住院病人,每人終身給付1次為限,ACP費用3000點。

 

ACP健保給付適應症:

 

●65歲以上且患有重大傷病

●輕度失智患者

●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公告病名的患者:包括多發性系統萎縮症、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對象

 

施子健指出,失智症的認知退化是不可逆的,過去許多社福團體與醫師就曾鼓吹失智症患者,簽署預立醫療納入健保給付。

 

 

延伸閱讀:

70歲癌末法師白天講經,晚上睡棺材!他「與身體和解」在家尊嚴離世…4照護模式讓末期病人安寧善終

 

嚴重失智症病人可能因插鼻胃管灌食延長數月甚至數年生命,過程中生理機能持續退化,有時甚至需要尿管置入;而為避免病人自行拔除管路,可能手腳被約束或因長期臥床導致褥瘡、肢體攣縮等等問題。病人經常因反覆性吸入性肺炎或泌尿道感染等頻繁住院治療,不但病患自身生活品質惡劣,更造成家屬身心與照顧極大的負擔。

 

據高雄醫學大學陳炳仁醫師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台灣失智患者生命最後一年,有7成接受過管灌餵食、6成接受插管及呼吸器治療,3成曾執行心肺復甦術急救,近2成人洗腎。但這些窮盡所能的醫療手段,卻對改善患者病症「徒勞無功」!

 

「醫學雖然能治癒許多疾病,但無法改變生死的自然法則。」施子健說,衰老、疾病和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旅程。我們需要誠實且勇敢地面對這些最終的考驗,並為自己的生命做出最好的安排,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