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反應是最大的勝利
防止「無謂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即站在「不要反應」的前提上。「不反應達人」佛陀有這樣一段故事。
佛陀是一位「覺醒人」,在古印度聲望不斷攀高,當時連擁有數百名弟子的著名婆羅門(祭司)之中,也有人成為佛陀的弟子。
不論古今,種姓制度在印度都具有絕對的地位。佛陀的身分其實是比婆羅門低的「剎帝利」階級(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軍人貴族)。最高階級的婆羅門成為佛陀的弟子,在當時是相當重大的事件。
有一次,一位德高望重的婆羅門,聽說一名與他同姓氏的婆羅門成為佛陀的弟子,怒氣沖沖來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在眾多弟子和來訪者面前,以極盡誹謗中傷的話羞辱佛陀,場面非常緊張。
但是佛陀平靜地回答:「婆羅門啊,你在家中設宴,如果客人沒吃,那麼這些食物屬於誰的呢?」
婆羅門被佛陀質問,不得不回答:「當然是我的。」
「那你怎麼處理這些食物呢?」
「我自己吃啊。」婆羅門回答。
於是佛陀這樣說:如果向責罵的人回以責罵,向發怒的人回以憤怒,向爭執的人回以爭執,等於是接受對方的食物,吃了同樣的東西。我不接受你給我的東西。你說的話屬於你自己。請拿回去吧。—與責罵佛陀的婆羅門對峙,《經藏》《相應部》
這裡所說的「食物」,正是婆羅門怒罵佛陀的言詞。如果佛陀對婆羅門的話作出反應而回罵,等於自己也作了相同的反應—吃了食物。因此佛陀絕不「接受」,也就是「不作反應」。
佛陀被普通人一定會發怒的言詞怒罵,以「不反應」來對付。因為他清楚知道要以「無痛無苦之心」為人生目的,「作出反應使內心混亂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他貫徹不論任何時候絕不反應,只觀察和理解對方的立場。
從佛陀這種「合理」的態度,可以學習到:「不反應才是最大的勝利」。
佛教中所謂的「勝利」,並不是擊敗對手,而是「不要向對手反應而丟失自己的心」。
(本文摘自《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究竟出版,草薙龍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