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祥銓在社群分享相關影片,表示因為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因此自己都會定期做大腸鏡追蹤檢查。本來以為前不久才做過全身健檢「絕對妥當」,想不到檢查出來發現有7顆息肉,其中有4顆為良性,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醫師更解釋:「所有的大腸癌,它不會突然憑空出現,它一定都是從很小的息肉冒出來!」
據衛福部公布最新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已連續42年居首,依死亡率排序,大腸癌則名列第3,僅次於肺癌及肝癌。在發生率方面,大腸癌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每年有新增1.6萬多人罹病,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有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更是女性的1.5倍!
大腸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病徵,等到出現血便、體重減輕、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往往已經是晚期。其實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早期大腸癌(第0~1期)診療的存活率高,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不到2成,所以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定期篩檢提早發現,並及早確診治療。
中山醫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大腸癌是典型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的癌症, 現今上班族工作忙碌加上外送便捷,長期外食易有營養不均、攝取較多加工食物的狀況,均可能誘發大腸癌。特別是肩負經濟重擔的40~49歲青壯年族群,背負著工作與經濟壓力,在快節奏生活以及不良飲食習慣雙重夾擊下,更容易讓腸癌找上門。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數據指出,40~44歲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較35~39歲高出2倍,而45~49歲罹患率更是高出近3.5倍!另外,有部分民眾以為有排便就是腸道健康,其實若飲食習慣不改、沒有正確腸道保健觀念,仍有極高的罹癌風險。
6個大腸癌危險因子:
1.肥胖
2.抽菸
3.久坐
4.缺乏運動
5.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
6.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
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天要吃足蔬果量,可減少20~50%罹患大腸癌機會;主食應以原形澱粉如糙米、玉米、南瓜等取代加工的白米、白麵,烹調方法盡量以汆燙取代油炸、燒烤;每天規律運動15分鐘可降低4成罹患大腸癌機會。
另外,國健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因此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篩檢陽性者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找出隱藏在大腸中的息肉,大部分息肉在發現的當下即可切除,不必再另外進行手術,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進一步惡化為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