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妻韓良露離世前囑「要有一起吃飯的人」,他細數相處食光「其實好富有」:別等錢賺夠再來相處

愛妻韓良露離世前囑「要有一起吃飯的人」,他細數相處食光「其實好富有」:別等錢賺夠再來相處

妻子韓良露即將離世時曾說:「我走了之後,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這句夫妻分離前意義深長的寄語,其實沒說的是——「不要因為我不在了,而連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

 

2015年妻子韓良露過世後,朱全斌曾出版回憶昔日與妻子相處的點滴,並忠實記錄失去伴侶的內在對話與領悟,先後寫下《當愛比遺忘還長》以及《謝謝妳跟我說再見》二書。

 

他2020年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一職退休後,除了旅行、寫作,並主持廣播節目《朱全斌的燦爛時光》,也在2021年出版了《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書,書中蒐集了25篇餐桌上的故事,細數從童年、青壯年到成熟大人一幕幕的「美好食光」。

 

2023年6月應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邀請,朱全斌為青銀兩個世代的學生,介紹了為甚麼「人生需要酒肉朋友」?透過對妻子的戀戀不捨,到重啟生命經驗的回顧,以自身從喪偶到退休的生命經理,鼓舞讀者建立健康的人生態度。

 

人生需要酒肉與朋友

 

朱全斌為自己的書名《人生需要酒肉朋友》提出正解,酒肉跟朋友中間是應加一個逗點的—「人生需要酒肉、朋友」,就是酒肉與朋友。

 

「酒肉不是拿來形容朋友的,而是你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要有酒有肉呀!」他說,最初動筆時,原本要寫自己家族裡面的故事,但很大篇幅都是透過餐桌上的食物去回顧自己的生命經歷。

 

 

因此,重點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記憶:什麼情境下跟什麼人一起吃?甚至誰在那個吃的情境下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好笑的話?

 

朱全斌說,小時候長輩遞來一份點心或吃食,當下會覺得自己特別被寵愛;成長困苦時代下依舊重視生日,母親也會比照家鄉做壽麵的方式,做一碗打滷麵,當作是一個過生日的象徵。

 

1個月過25次生日,隱藏親友關懷

 

妻子韓良露即將離世時曾說:「我走了之後,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這句夫妻分離前意義深長的寄語,其實沒說的是——「不要因為我不在了,而連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

 

朱全斌說,妻子走後,生活果然寂寥悲慘,沒想到學生、親友,不斷以慶生宴為藉口,表達一次又一次的關心。

 

喪偶後的第1年就有兩三次的邀約,直到第3年,原本不跟親友共度生日的他,每年生日當月,幾乎天天都有人邀約為他慶生,最高紀錄25天都有邀約。讓尋常的聚餐,因為生日而多了儀式感,更包藏了親友學生對他的關心。

 

▲朱全斌2018年七夕在臉書分享與妻子韓良露的合影。(圖/取自「朱全斌這麼看這麼想」臉書)

 

延伸閱讀:

他為癌末妻煮暖心料理,用味道銘記每一刻…韓劇《離別的食譜》:相愛如此艱難,至少我們已好好告別

 

回顧30年時光,明白自己很富有

妻子的離開,讓他生命呈現失重狀態,朱全斌靠著書寫自我療癒,寫下《謝謝妳跟我說再見》一書。

 

從醫院陪伴到妻子離世,引發他生命巨大的空虛感,「如同身體的一半已隨妻子離開,單腳失重漂浮於空中」,透過書寫爬梳自己30年來與妻子共處的點點滴滴,經過生命經驗的盤點,才從這些過往的記憶,確認自己其實是非常的富有。

 

因為重新回顧兩人共同共度的時光,去過的地方、一起吃過很多的食物,才想起一起相處的長久和可貴。

 

朱全斌說,很多人喜歡把生命畫上不同階段,年輕時忙著工作賺錢,犧牲掉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或是自己對藝術的愛好,企望錢賺夠了退休再來相處。

 

與其說是一種規劃,卻等於沒有規畫,因為年紀大之後學習能力降低,無法克服挫折感,就得不到樂趣、只能放棄。生命在能選擇的時侯沒有選擇,等到退休後想重拾自己的愛好,卻時不我予。

 

從企盼重逢到各自圓滿

 

韓良露走的第1年,朱全斌的第1本書紀錄了他的不捨,不斷向靈學與生死學探究,希望有重逢的一天。第2本書則是體驗到失去摯愛過程中帶給自我的修行,來到愛妻逝世的第8年,重逢已經不是最在意的事,「有沒有重逢的一天,都可以接受」。

 

朱全斌說,因緣讓兩個人碰在一起,一定就是有各自的功課要學習,待學會了,課程也許就不需要再重逢了;因為再重逢,也就是在延續這一世已經有的因緣。

 

當各自心靈都已經學習完畢之後,就會歸到一個同樣的本源,沒有所謂的重逢不重逢。透過這樣的信念,慢慢自然就不再悲傷了,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愛,超越悲傷。

 

他以自己的生命經歷告訴大家,不要停止學習,不要停止向世界探索,不要否定下一刻的任何可能,不要停止對生命的期待。當「愛」比彼此的「緣分」更長,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都將轉化為對人生更大的希望。

 

▲朱全斌2023年6月應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邀請,以「人生需要酒肉朋友」為題發表演說。(圖/學老誌提供)

【會後回應】

朱全斌:退休、獨居不悲慘!失去另一半仍能樂享生命,獨立老後

 

我退休、喪偶、獨居、無子女的生存狀態應有可能成為一個悲慘老人吧,但是我努力想活出一個正向的範兒,內心有一大動力就是想向世間證明,只要願意改變慣性與行動,失去了另一半還是可以開心地享受生命,不依賴他人,獨立掌握自己老後的人生。

 

主辦的辛法春老師告訴我,台下有一位70出頭的女士,兩週前先生腦血管破裂遽逝,剛才傳訊息給她,説我當天的演講對她的幫助很大,我聽了十分欣慰,人就是要互相連結支持,分享我們對生命的覺知,這樣活著才不會孤單。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經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授權節錄,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