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窮人的家通常堆滿東西?
「連續劇的劇組為了佈置『窮困的家』,通常都會故意把整個房間塞得沒有半點空間,藉此塑造『貧窮』的感覺,而豪宅的佈景卻總是以沒有堆放任何雜物的大面積地板呈現『富裕』的感覺」
一開頭就提「窮人」這個字眼,其實我也覺得很不好意思,但其實前面這篇文章是連續劇的美術人員告訴我的內幕,不過,就連傳單的設計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對象是高收入、高所得的人,往往會在傳單版面多植入一些留白,藉此突顯商品的『價值』,反之,當對象換成是平均收入的消費者,以低價為賣點的超市就常常在傳單的版面塞滿資訊,以『價錢划不划算』為訴求」。
當然,也有家中堆滿東西的富翁,人生的重點也不只是擁有多少東西或是收入有多高,真正的問題在於將人分成「有錢人」與「窮人」,並且以不同的方式重現室內裝潢是設計商品的賣點,這也是十分殘酷的事實。若是說得極端一點,可以得出「窮人的家通常堆滿東西」這個結論,但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人認為「有錢人的房間比較大,所以東西看起來比較少」,但是在堆滿東西的桌子吃飯的家庭,應該很少是有錢人的家庭,簡單來說,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堆在家裡,不會覺得不舒服嗎?」「能夠禁止自己購買不需要的商品,以及避免無謂的支出嗎?」這類「心理問題」。
①購物
②金錢減少
③為了把錢賺回來而工作(=出賣時間)
④東西不斷增加之後,就得花時間整理與找到需要的東西
⑤整理需要耗費時間與精力
⑥整個房間堆滿了雜物
⑦為了紓解壓力而回到步驟①
親身經歷:我家宣告破產後,豪宅變成垃圾屋
(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這種「負面循環」是諸惡之源,我還住在老家的時候,也有上述的情況。有錢的時候,手邊的東西很少,「宣告破產」時,東西反而增加,而且總是堆得亂七八糟。
我是在身為專業投資家,累積資產的父親身邊長大的。當我家很有錢的時候,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常是把家打掃得乾乾淨淨,可是當父親的投資事業因為雷曼兄弟而受挫,不得不宣告破產之後,家裡的情況就急轉直下。
明明是300平方公尺的房子,卻變成外面的庭院堆滿容器,家裡堆滿雜物的「圾垃屋」。沉迷於網路購物的父母總是以「特賣很便宜」「可以累積大量點數」為藉口,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導致整個玄關堆滿了寶特瓶與紙箱。
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划算,但很多都放到過期不能吃,不然就是買太多而一直吃,導致自己越吃越胖。越來越無法從購物獲得滿足感的父母親只好繼續購物,心情與存款也因此一落千丈,最後也沒有心情整理這些東西。
沒錢的人,更要斷捨離!別掉入愈來愈貧乏的「負面循環」
▲圖中是我首次一個人生活的住家。那是間房租1.9萬日圓、總坪數3坪,只有一個客廳的房間。當我有了極簡主義的想法之後,便只帶了一個行李箱的行李,從老家搬到這裡。(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一如「越窮,腦筋越不靈活」這句話,有許多資料也指出,每天煩惱錢的人通常會有「IQ下降10分」「就像是熬夜一樣,智商降到只剩80%」「壓力指數上升」的現象。
除了金錢會帶來壓力,房間的情況也會帶來壓力。假設地板堆滿了東西,就會覺得很窘迫。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就得耗費精力跨過雜物,也有可能會因此受傷。這就是「濫用記憶體」的現象。
如果長期處在這種無法正確判斷的狀態,就會陷入「因為東西便宜而亂買」的輪迴,無法存夠整筆的資金,也就無法讓自己從重視「數量」轉型為重視「質量」的人。
所以就是在手邊沒有錢或是內心感到貧乏的時候,才要致力「減少東西」,斬斷這個「負面循環」。
因此本書要提出「放開雜物,在人生設計一些留白」這個觀點,也就是一步步減少冗物,減少固定支出的費用(最低生活費),減少工作與做家事的時間,生活就能多出留白。
之後就能只為了生活所需而工作,也有時間享受興趣,過著悠遊自得的舒適生活。如果想要更多錢的話,也可以利用多出來的精力學一些技術,藉此提高收入。
如此一來,就能不再為了賺錢而出賣勞力與時間。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幸福的基礎」。
▲所有季節的衣服加起來只有10件,每天都穿同樣的衣服(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利用每季的搭配度過一年365天。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唯一不同的是在夏季的T恤外面套幾件衣服而已。(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生活斷捨離:一旦決定不做什麼,錢和時間都自由了
「有太多事情要做,所以累得半死」
「不知道想做什麼事」
「有很多想做的事,但沒錢也沒時間」
很常有人問我上述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覺得生活很困難,不知該在茫茫人海何去何從的狀態,其實等同於在沒有羅盤的情況下,在大海裡徘徊的狀況。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趁早「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家聽到這裡的「設計」,會聯想到什麼呢?
有些人會想到設計東西,也就是「設計師」的工作,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造型漂亮的東西」或是「符合時尚潮流的東西」,但其實除了東西需要設計,我們一般人的「生存之道」也需要設計。
據說設計的英文單字「design」源自「de(削減)+sign(表示)」,換言之,不是以加法增加裝飾。
不斷削減多餘的東西之後,真正重要的東西就越是突顯,我們也越能找到真正需要重視的東西,人生也就不會再有「後悔」或是「痛苦」。
換言之,「設計生存之道」就是「決定不做哪些事情,免去各種煩惱」。
以我為例:
.我沒有汽車,只使用訂閱制的交通工具,而且通常以步行為前提。
.上街不帶包包。盡可能雙手空空出門,藉此拓展自己的行動範圍。
.不借錢。買東西都一次付清,或是使用租借服務,避免承受多餘的還款壓力。
.讓房租或是其他的生活品質維持一定水準。比起提升生活品質,更重視空閒的時間。
.不做家事。利用掃地機器人或是滾筒式烘洗衣機,自動完成家事。
也就是以「減少擁有」的概念為方針。
如果能夠隨遇而安,生活會變得多麼輕鬆呢?每個人都有選擇這種「隨性而生」的自由。
工作也要斷捨離:一周只工作3天「我的人生從放手開始」
▲之後住的地方更加小巧,是只有一個房間、總坪數2.25坪,房租2萬日圓的空間。由於我的家當不多,所以不會有很小、很壓迫的感覺,而且還覺得很方便打掃,也很容易找到需要的東西。(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我將手邊的東西減少到250個之後,讓自己搬到2.25坪大小,房租2萬日圓的房子,就以自由工作者不多的收入實現了嚮往的獨居生活。
我希望「獨居生活變得更充實,所以不太想工作」,所以將每個月的生活費壓縮到6萬日圓左右,一週也只排班三天,這讓我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我也過得更加悠閒,也能持之以恆地撰寫部落格,介紹自己的興趣,最終,這個部落格也吸引了不少讀者,累積了不少人氣。
我的人生從放手開始。
「就算物質生活不充足,總是能想出辦法的」
「就算沒錢,生活還是能過下去的」
「生活越是精簡,反而過得越是自在」
當我體會到這些事情,人生就變得很愜意輕鬆。
「放手」與「放空」這兩個概念已成為我的生存之道。
減少擁有就能改變人生 學會「放下」才明白的道理
▲現在(作者寫書時搬入的房子)則是搬到總坪數3.75坪、房租3.5萬日圓的房間。我的東西不多,所以這個精巧的空間就夠了。由於房子不大,因此房租也相對合理。(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減少擁有就能改變人生?說得太誇張了吧?」
或許有些人會這麼想,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
因為,當手邊的東西變少:
.金錢就會增加:減少消費,就能擺脫黑心的長時間勞動,「工作壓力」也會降至最低,也就能戒掉衝動性消費或暴飲暴食的壞習慣。
.時間就會增加:「買東西=浪費時間」,為了買東西,就必須增加工作量,而且東西越少,就越不需要花時間打掃、做家事以及維持環境整潔,也就能有更多時間享受興趣或是睡覺。
.從空間的束縛解放:能夠減少家裡保管東西的空間(我的房租是3萬5000日圓,所以每平方公尺的單價為1840日圓),也能搬到房租更便宜的房子,還能隨心所欲地選擇想住的地方。
.身體與大腦都不易疲勞:包包太重會揹得很累,所以減少要揹的東西能減少體力的消耗,行動範圍也能因此擴張。整個人會變得更有活力,減重也變得更順利。找東西與挑東西的壓力會減少,也不用煩惱東西該怎麼整理。只要能減少庫存的食物,就不用一直記得食物是不是快過期。
.內心變得更從容:再也不會因為「沒有那件東西怎麼辦?」「該怎麼做,才能維持現在的生活」這類問題感到不安,工作與人際關係也能接近理想狀態。
換言之,「擁有即成本」。我們為了管理冗物會浪費多餘的精力,也會承受多餘的壓力,也會因此被迫面對各種煩惱。
此外,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生前整理」這種減少所有物的行為是高齡者的專利,但其實從十幾歲、二十幾歲就開始減少所有物更加理想,因為現在已是物質、資訊過剩,收入難以增加的時代,越是年輕,越能夠「無物一身輕」地活著,例如收入不高的社會新鮮人可以將生活費壓至最低,或是能讓自己待在隨時可以搬家的環境。
年收200萬的我也曾追逐物慾「奉行極簡生活找到真正的自由」
(照片來源:墨刻出版提供)
話說回來,我也不是不明白那種「害怕丟東西」的心情,或是因為擁有的東西太少而感到「莫名不安」的心情。
因為我原本也對物質很執著。過去的我曾夢想住在摩天大樓的頂樓,擁有塞滿高級音響與最新家電的房間,也曾幻想過擁有兩台車子,一台是全家能一起出遊的八人座大型車,一台是能在約會的時候,爭點面子的敞蓬跑車,然後把美女帶回家裡,在晚餐的時候,單手拿著紅酒,品嘗眼前的一切……。
若要完成這個夢想,首先得達成年收一千萬這個目標。這麼一來,就得拼了命擠進一流大學的窄門,以及進入大型企業工作……我過去曾因為這樣而重考兩次大學,最終還是因為考不上而踏上自由工作者這條路。
所以,我並不否定追求物質這件事。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得比別人努力,從這個過程得到的經驗應該對人生也很有幫助。我非常能夠體會「因為擁有這個才能繼續努力下去」「每個東西都很重要」這種被物質包圍才能安心的心情,以及追求物質的想法。
我長大之後,曾經因為工作還算順利,而在22歲的時候創業成功,達成年收1千萬(約合台幣211萬元)的目標(平常我是不會炫耀年收這件事,不過為了讓本書更具說服力,只好公開)。我比別人早一步滿足了物慾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那些為了讓自己安心而購買的東西,反而成為不安的來源,因為我總是會擔心自己失去這些東西,而不再是理想中的自己。
所以過去的我越來越習慣靠錢解決問題,也變得只會透過數字評價自己與別人,那時的我總覺得「會賺錢的我很厲害」「人上有人,跟年收三千萬的人比起來,我算什麼……」,最終為了維持收入而過勞。
所以我才敢如此斷言。我之所以不再透過物質感到幸福,是因為我的物慾得到滿足了,因為自從我奉行極簡的生活型態之後,反而得到過去求而不得的東西。
我想要的東西既非眼前的物質,也不是財產,而是從容不迫的生活、值得沉迷的興趣、與重要的人的相處時光,如今的我,因為這些無形而抽象的東西感到滿足。
正因為管不住衝動,所以內心才會被「不滿足」與「奢求」這些慾望佔據。忽視那些絆住腳步的冗物,才真的是無慾而散漫的心態。
因為減少對物質的慾望才能忠於慾望。
本書從頭到尾都以肯定的語氣撰寫,所以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作者也太臭皮了吧」。一如「顧客至上」這句諺語,寫得越婉轉,越容易被大眾接受,也比較可能吸引更多讀者,但是,書是作者徹底表現自我的載體,所以沒有所謂的優劣。更重要的是,肯定或斷定的語法反而能減少字數,讓用字更加精簡。
換句話說,我不奢望每個人都同意我的想法,而且接觸正相反的價值觀,往往對人生更有幫助。如果本書能讓大家萌生「原來也有這種想法啊?」「我雖然不贊成這個想法,但日後似乎有用」這類想法,那真是作者無上的榮幸。
作者簡介_澀谷直人
1995年,於福岡縣出生。2017年開始經營「極簡主義者SIBU的部落格」,短短一年,該部落格達成每月100萬次點閱的成就。於兩個國家推出翻譯版本的著作《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從居住、物品到人際關係,50個擺脫金錢和外在?絆,化繁為簡的富足人生》(銀河舍出版)曾於Amazon暢銷排行榜登上第一名。2018年擔任「Minimal Arts株式會社」董事長。負責監製追求極簡機能美服飾品牌「less is _ 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