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丟掉真性情?因為我們成熟了。其實,所謂「偽裝自己,丟掉真性情」,完全是一種誤會。那不叫偽裝,而應該稱之為自我控制。因為一個人越來越成熟,他對自己的掌控也會越來越熟練。即便遇到了不得了的大事,他也能淡定以待。
在以前,人們將鎮定自若的人看成是情感感受無能的典型。但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人們認為鎮定者其實就是控制調節情緒的高手,這種人處理消極情緒得心應手,甚至可以視而不見。
看看影視劇,我們經常會聽到:「慌慌張張,成何體統!」在成熟之人的眼中,慌慌張張,就是不成體統的。大丈夫立身處世,應該淡定從容、不急不躁。
383年,前秦苻堅欲滅東晉王朝。大臣們紛紛勸阻:「東晉有長江之險,若不能一鼓而下,必然導致敗局。」
苻堅很不以為然:「春秋時夫差、三國時孫皓,皆有長江之險,最後不免滅亡。今朕有大軍百萬,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何懼天險?」
於是,苻堅親率80萬大軍,氣勢洶洶,殺奔淝水。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東晉以少勝多,以八萬精兵戰勝前秦的八十萬大軍,前秦自此一蹶不振,無力南侵。淝水之戰斷送了苻堅的偉業,卻成就了另外一個人的名聲,這個人就是謝安——東晉的宰相,淝水之戰東晉方的決策人,一個沉穩而有智慧的領導者,一個很有風度的人!
苻堅領八十萬大軍向江南逼近的消息傳到建康時,晉孝武帝慌了,文武官員慌了,老百姓也慌了。謝安慌不慌?肯定慌了,大軍都打到家門口了,隨時都可能國破家亡,心裡不打怵是不可能的。可他沒表現出慌張,而是一副從容淡定、不慌不忙的樣子,他甚至還跑去遊山玩水。別人來問他該怎麼辦,他說:「已有準備,不必擔心。」
這就是領導者的氣度,遇事不慌張。遇到危機,別管有沒有辦法,首先就看你能不能保持冷靜、鎮定。而謝安從容鎮定的風度,早就出了名。
在謝安還逍遙東山時,有一次,他和孫綽、王羲之等好友一同出海遊玩。幾個人一邊賞景,一邊聊天。正在他們開心時,忽然起了風浪,一時間波濤洶湧,船就好像樹葉一樣,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可把孫綽幾個人嚇壞了,他們詩也不吟了,忍不住的驚恐喊叫:「怎麼辦?怎麼辦?」
這時,只有謝安猶自鎮定,說:「如果都這樣亂成一團,我們就回不去了。」大家這才平靜下來,船得以平安駛回。自始至終,謝安都相當鎮定。
晉軍擊敗秦軍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捷報傳來,謝安猶能不動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
謝安慢吞吞的說:「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連忙起身告辭。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時,踉踉蹌蹌的,把腳上木屐的齒都碰斷了。
明明心中驚慌,卻要擺出不以為意的樣子;明明心裡高興,還要表現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是沉得住氣的表現,也就是「養氣功夫」:不管心潮如何澎湃,行事說話要從容不迫。哪怕心裡緊張得要命,表面上也要不慌不忙。
謝安的氣度被後人所敬仰和推崇。詩仙李白的詩裡曾這樣描寫他:「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多麼風度翩翩、臨危不懼、從容自若的大將風度!東方人就喜歡這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儒將風采。
謝安的心理素質無疑是極好的。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面臨危機時,謝安的內心肯定不會像表面上那樣平靜,他的內心也會忐忑,一旦戰爭失敗,他的國家就將分崩離析。但就是面對這樣的壓力,他依然擺出從容不迫的樣子,給予朝野上下以勇氣,安定身邊的人心,激發眾人的鬥志。謝安如此沉得住氣,何其難得!
那些說話語氣平和、行事從容不迫的人必定是做大事的料,因為他們喜怒不形於色,沉得住氣。相反的,那些遇事慌張的人,則通常不被人看好。因此,故作鎮定不是什麼可恥或虛偽的事情,而是一種實用的智慧和手段。
謝安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好事還是壞事,不管心裡開心還是不開心,都要拿捏得住,不要將情緒隨便的寫在臉上。這樣才能給人信心和勇氣,讓人安心和放心。
說話的智慧
如果遇到了棘手的事情,不妨對你身邊的人淡定的客套一句:「慌什麼,天又塌不下來!」、「急什麼,事情沒那麼壞!」尤其是遇到大問題、大危機時,掌握好自己的情緒,保持鎮定從容,沉穩的應對各種狀況,絕不能慌亂。
慌慌張張的表現,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危機的消除,還會使身邊的人失去勇氣,導致人心離散。而人心要是散了,那就真的是大勢已去了。
(本文摘自《說對一句話,99%的事都能解決:說不出口、說了後悔、說不到重點……你可以一句話搞定。》,大是文化出版,李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