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畢業、IBM工程師,他45歲捨大學教職當導演!《英雄本色》男星:發揮幻想,挑戰你做不到事

台大畢業、IBM工程師,他45歲捨大學教職當導演!《英雄本色》男星:發揮幻想,挑戰你做不到事

▲ 導演王正方。(圖/取自孫運璿科技講座臉書)

1938年出生的導演王正方,早在「斜槓」這名詞出現前,就已經是斜槓先驅了!他40歲以前曾任IBM工程師、電機工程系教授,45歲卻辭去大學教職投入電影業,是演員、編劇,也是導演。其編劇兼主演的香港電影《半邊人》,更曾榮獲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並入圍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編劇。

 

日前王正方日前獲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的「孫運璿科技講座」邀請,以「我的斜槓人生—從電機工程教授到電影導演」為題發表演說,分享他的傳奇人生。

 

王正方笑說,自己的斜槓人生要從「一槍斃命」開始說起。1987年,老友吳宇森赴美拍攝《英雄本色II》,拜託在紐約的王正方幫忙張羅片場事務。拍攝期間他到現場探班,卻巧遇臨演蹺班,情急下被武打導演叫上場,客串「黑道改邪歸正的牧師」一角,隨著《英雄本色II》在兩岸三地熱映,成為他最為人熟知的角色之一。

 

只是當時,他因保釣運動登上政府黑名單,電影上映時連最終字幕都未見其名,直到多年後解禁,「我的名字就排在周潤發他們後面,因為我現在有名了!」他大笑。

 

電機博士難忘情戲劇

 

今年85歲的王正方出生於長沙,1948年全家隨父親出任《國語日報》副社長來台,先後就讀國語實小、建國中學和台大電機系。

 

少年王正方被老師評為「有人緣、好吵鬧、無條理」,最喜在師長講話後接話,「舉手講話沒意思,就是你老師講完我接一句,接的時機很巧,全班大笑,我就得到很大的滿足感!」由此萌發他對喜劇的熱情。

 

▲王正方客串《英雄本色II》,片中角色「一槍斃命」。

 

他調侃自己掛車尾考上台大電機系,常靠著校園裡的椰子樹發懶,「我相信我是台大耍廢的創始人之一。」事實上他將4年青春投注在戲劇上,參加台大唯二的話劇社,從混混、小配角演起,大三終於登上主角寶座,飾演法國劇作家莫里哀的《吝嗇鬼/慳吝人》主角。「其實是沒人要演,後來一演好轟動,大家都說王某人好會演,我就上癮了,我覺得這東西太有意思了!」

 

儘管如此,他仍循同儕腳步,出國攻讀電機工程碩士,隨後進入IBM擔任工程師。此時,大學同窗劉兆漢(中研院院士、現任中研院副院長)已拿到博士、在美國取得大學教職,給了王正方很大的刺激,「他已經當教授了,我還在當個狗屁工程師!」鞭策自己非得拿到博士不可,1972年拿到賓州大學電機博士學位。

 

1982年獨立製片《尋人》成轉捩點

 

人生路走到這裡,本以為就該安穩定型,偏偏王正方在舊金山灣區工作時仍不安分,常和一群亞裔朋友搞話劇,其中就包括《喜福會》導演王穎、執導《男與女》獲得金馬獎的蔡繼光,以及台灣導演戈武。

 

當時,好萊塢影業對亞裔族群仍充滿誤解與歧視,王正方參加大大小小的製作、客串角色,終於在1982年上映的電影《尋人/老陳失蹤了》獲得突破。

 

這部由王穎製作並執導的電影,被視為獨立製片的先鋒,劇情描述兩個計程車司機,在唐人街尋找一位偷走他們4000美元的神秘客,而王正方就飾演主角:一個從台灣到舊金山念工程、卻因學業不順而在中國餐館打工的留學生。

 

▲王穎製作並執導的《尋人/老陳失蹤了》,由王正方擔任男主角。

 

原本誰也不看好的低成本電影,卻獲得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的讚譽,並拿下當年度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實驗/獨立電影獎,而各大報影評欄用的都是王正方在餐館裡的劇照。

 

「我那時簡直高興極了,一夜之間全美國知名了!」他樂得周告過去在台大的同學,被反問是哪篇學術論文登上媒體,只能爆笑回:「我就演了一個破電影!」

 

儘管他隨後轉進學術界,在維吉尼亞州的喬治梅森大學工程系取得終身教職,《尋人》卻成為日後他進入電影圈的敲門磚,而關鍵人物則是同在加州柏克萊「日出」劇社搞戲劇的台灣導演戈武。

 

戈武在柏克萊主修戲劇,因保釣運動登上黑名單,畢業後無法回到台灣。他轉向香港做電影,始終不得志,直到獲得BBC邀約前往長江三峽拍攝紀錄片,行前開刀想解決陳年腿疾,卻沒想到因併發症離世,得年還不到40歲。

 

1983年,香港導演方育平以戈武生平籌劃《半邊人》,並親邀王正方寫劇本及演出,此片成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並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剪接3項大獎。

 

「這部片獲得認同與讚賞,我就覺得我是個導演了!」王正方說,即使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仍決定抓住機會,回到美國向大學遞出辭呈,「那一天我已經45歲。」

 

▲《半邊人》取材自台灣導演戈武與賣魚女許素瑩的真實故事,獲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剪接3項大獎,王正方也入圍最佳編劇及最佳男主角獎。可惜當時在台灣被禁演,2022年才終於在台上映。

 

 

始終懷疑自己,卻仍願做個電影幻想家

 

一辭掉工作,收入也斷了,擔任藥理學家的哥哥擔心問:「你有電影可拍?」王正方卻回答:「沒有,還在爭取!」他當時才唸國一的兒子則形容:「我的爸爸自從演了一部電影,就充滿幻想,頭大到走不進門。」

 

他賣盡老臉籌措資金、尋找製片廠合作,「談到最後發現我連根蔥都不是,只有一腔熱血。」屢敗屢試,最後獲得北京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片廠支持。而這部片就是自傳色彩極其濃厚的《北京故事》,1986年在全美200多家戲院上映後,榮登該年度特別片種賣座前5名。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會問王正方:是否懷疑自己當年棄工投影的選擇?如果重來一次,會怎麼選?他卻大笑:「我85歲,沒得選了!」

 

王正方說,不論進入什麼領域、學習什麼課題,學成後「那東西幾年之後又落伍了」,因此能學到的就是「You learn how to learn」,「真的想學一件東西,你知道怎麼去找、怎麼去學、怎麼去努力。」

 

▲王正方將曾居住在北京的童年印象融入《北京故事》,成為第一部在中國拍攝的美國劇情片。

 

他坦言,從未懷疑過自己能做一個差不多好的電機工程師,「要我做一個頂尖的工程師、在科技領域很突出、出論文像大便一樣容易…我沒這個本事;但我生下來就知道我可以走戲劇、表演。」

 

也是因為這樣的熱愛,讓他即使沒受過專業訓練,仍一頭熱栽進去。他回憶《北京故事》開拍第一天,「set好第一個鏡頭,我坐在導演椅子上,攝影師、錄音師、演員都準備好了,我突然進入一個極端懷疑的狀態,我不知道我在幹什麼啊!」他傻住整整1分鐘,此時攝影師才走過來,在他耳邊低聲提醒:「你要說Sound Camera Action!」

 

王正方說,當導演要歷經兩個階段,第一是要有自信,「你要自信到瘋狂、狂妄、不近人情的地步,(要相信)如果不做電影導演,全世界文明會遭到損失!你要有自信,任何痛苦、挫折、醜陋臉色給你看,你都不放棄。」

 

「可是當你真要做時,又會變得極端自卑,重新學習、研究、看資料…,就在這個循環中不斷反覆,對我來說,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

 

他形容,做電影跟科技研發一樣,要不斷從臆想中尋求可能性與答案。他鼓勵大家,「發揮你的幻想吧,去做你做不到事情、想不到的事情!」即便只能企及目標一點點,也已年華老去,但他仍願做那個一直夢想的人,「我始終懷疑我能不能做到,但我始終要去做!」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