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帶手機就這樣跌坐公廁「一度以為會死在這」…做好「這8件事」友善高齡,讓他們安心老

沒帶手機就這樣跌坐公廁「一度以為會死在這」…做好「這8件事」友善高齡,讓他們安心老

台灣在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友善的環境,我們準備好了嗎?

 

最近聽聞家中的兩位長輩,發生了在公共場所廁所跌倒的意外。一位是男性長輩,傍晚時獨自到戶外運動走路,回家路上突然想上大號,剛好經過一個宮廟,就趕緊使用裡面的蹲式廁所,卻在如廁後覺得腿軟站不起來而跌坐在地。

 

當時因為沒帶手機,呼叫了幾聲也無人回應,後來慢慢恢復力氣,才緩緩扶著牆站了起來。他後來與我們分享當時心情,覺得十分恐慌害怕,甚至萌生自己可能會死在那裡的念頭。

 

另一位長輩是位輕微失智的女性長輩,與先生到餐廳用餐,結束後她去女廁上廁所,先生在外等了許久都不見太太出來。但礙於是男性,不方面進入女廁查看,只好請工作人員帶他進去,才發現太太因為使用蹲式馬桶,要起身時無力而跌坐在地,身上沒有手機,也沒有呼救,就呆坐在地。

 

蹲廁所、下公車,藏跌倒危機

 

隨著老化,長者的肌肉質量、力氣減少,甚至衰弱,都讓「蹲下」這個需要強度核心力量的動作顯得十分困難;再加上蹲下、站起時的姿勢改變,會造成血壓變化,而年長後血壓調節系統變得較為不靈敏,在姿勢突然改變時容易有頭暈現象,也增加跌倒的風險。

 

除了廁所,另一個常發生跌到的時機與地點,就是在上下公車或交通工具時。我曾經照顧過一個骨折的長輩,他說他在下公車時,後腳才剛下公車就開走,他因此重心不穩跌倒在路邊。

 

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即使是青壯年的我們,要在搖晃的公車上站穩,或是上了公車後要平穩地走到位子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對長輩而言,衰弱的肌力加上退化的平衡功能,都大幅增加跌倒的風險。

 

邁超高齡社會,我們的城市夠友善嗎?

 

面對族群的老化與都市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了「高齡友善城市」的概念,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設計環境與城市以提高老年人的自主性、安全性和便利性,讓他們可以繼續參與社區和社交活動。其包含了八大面向:

 

一、硬體面

 

■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

■大眾運輸

■住宅

■通訊與資訊

 

 

二、軟體面

 

■社會參與

■敬老與社會融入

■工作與志願服務

■社區及健康服務

 

不只是身體體力上的退化,大腦認知功能的退化也會造成長者在適應環境上或在城市中獨立自主的障礙。

 

舉例來說,醫院與大眾運輸是老人家很常需要去的場所,在醫院中,要完成看診,需要經過掛號、填寫資料、找到診間、結帳、領藥等多項步驟,需要好的定向感、知道自己身處何處、要往什麼方位走;需要好的記憶力,記住志工給予的指引,也需要好的執行功能,知道這些任務的先後次序。

 

大眾運輸也是如此,要能知道搭什麼線的公車、捷運,坐到哪一站下車,或在哪一站轉乘?這都需要各種認知功能良好運作。所以來看診的老人家,能夠自己到醫院來,而且還能找到診間,基本上我就可以排除失智的可能了。

 

仔細想想,醫院、捷運站的指示或動線,有考量長者身體或認知功能退化,做相對應的設計或改變嗎?各種的指示標誌是否清楚?動線是否簡潔?志工是否能即時給予協助?其實都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再提一個自己的觀察,現在越來越多餐廳,使用QR code或機台點餐,不再是傳統的菜單,會有服務人員來幫你點餐。

 

善用科技,提高點餐的效率、便利性與自主性,加快從點餐到備餐的流程,固然是件好事,但我不禁會想,用QR code點餐,或是在機台上選擇餐點,對認知能力、視力和手部協調能力退化的老人家而言,究竟是便利還是不便?是提高效率還是增加挑戰?

 

現代的環境中,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面向,有越來越多科技輔助,但在一個老化社會中,這些科技的發展與融入,如何增加環境的老化友善度而非老化困難度,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在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高齡友善的環境,我們準備好了嗎?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