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快樂不必花錢!與好友喝茶聊天,陪孩子沿河岸騎單車,「活在當下」才是幸福來源

令人快樂不必花錢!與好友喝茶聊天,陪孩子沿河岸騎單車,「活在當下」才是幸福來源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美國參議員受《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影響,發起了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草根遊行活動,當年是為了抗議大量使用含鉛汽油及產業排放濃煙卻無法管制,要求國會通過環境生態法案。

 

這個人類首次為保護環境而舉辦的行動,促成了美國環保署的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環境主管官署,也醞釀了聯合國一九七二年六月五日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

 

隔了將近二十年,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全球有一百四十一個國家、二億人參與了第一次跨國舉行的國際地球日,此後各國民眾紛紛響應,都在四月二十二日提出當時最迫切的環境議題,全球串連的規模一年比一年浩大,因此稱為「世界地球日」。這個運動推行了幾十年,想不到地球生態環境所面對的危機不但沒有減少,還一年比一年嚴重。

 

以前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一代就會遭遇到環境惡化的苦果。

 

一九七二年,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提出了姬亞學說(Gaia hypothesis,一稱「蓋亞假說」),主張大氣、海洋、土壤,以及所有生物都屬於同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姬亞。他認為,這些生物與無生物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彼此影響,彼此適應,已成為休戚與共、無法獨自存在的一整體,因此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就像自殘肢體,將會加速姬亞的死亡。

 

姬亞是希臘神話中代表大地之母的女神。自古以來,幾乎所有人類不同種族的神話裡,都把孕育萬物的大地以女性母體的面貌為象徵,表達對土地的尊敬,以及對自然萬物手足同源的情感。

 

洛夫洛克提出這個假說時,引起很多爭論(甚至科學界的取笑),可是經過了五十年,有愈來愈多人相信,並影響了人們對地球的看法,我們也愈來愈能體會生態系的複雜與環環相扣,正如人體內數以百萬計不同構造的運行一樣,彼此影響與調諧。

 

若把整個地球視為一個大的生態系,她是個非常複雜、各種平衡回饋系統環環相扣、也是相當穩定的體系。

 

但是近百年來,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人為因素而迅速增加,使得地球產生溫室效應,即地球暖化的現象。這種暖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是長期的,而且依物理及化學原理,原先的平衡一旦破壞,建立新的平衡狀態之前,其間的變化是複雜不可測的。

 

或許有人以為溫度增加一度、二度有什麼了不起,以局部地區來說,溫度短時間的改變對人類來說沒有影響;若以整個地球來說,溫度改變小小的一度、二度,就會使海中因溫度差異產生的洋流發生變化,而洋流會影響到各地的降雨模式。

 

換句話說,原本會下雨的地方也許不再下雨,原本降雨量正常的地方忽然變成乾旱或暴雨,全世界同時改變的氣溫、降雨類型與分布,若加上南北極冰山凍原的融解造成海平面上升,這些改變會影響到陸地上所有的生命。

 

地球的環境會怎麼變,以我們個人的力量,或是政府,甚至全人類來說,似乎都是艱困的挑戰,但無論如何,我們的確必須增強面臨危機的應變能力! 縱觀歷史,人類社會敗亡的原因,大致來說,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 也就是指社會崩解來自於人們的不做為,眼睜睜看著自然資源的耗盡!

 

一個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和文化價值觀,這些的確是每個人、每個團體或機構都可以努力而加以改變或塑造的。

 

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進入文明的幾千年裡,所有使用的東西都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

 

記得小時候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會有人來收購。

 

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也是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重新思考的永續之路。

 

這些年來,一方面因科技進步,一方面因全球化競爭,商品愈來愈便宜。因為便宜,我們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不會好好珍惜,隨隨便便就扔掉了!

 

即使把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處理過程中也會耗掉許多寶貴的能源。請提醒自己: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考慮那件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著,用完後它會到哪裡去?

 

要看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而不是販賣的價格。倘若我們過著不斷消費、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的生活,大自然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用完了。

 

以前到超市購買食物時,我都會挑選有效期限距離最遠的,現在反而改買屆臨保存期限的食品。

 

超市大量丟棄這些已到期、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而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與健康無關。

 

這些明明可以吃卻在超市被大量浪費的食品來自於生產廠商不斷縮短賞味期限,一方面是廠商的謹慎(怕萬一消費者吃出問題,官司賠償不完),另一方面是保存期限愈短,消費者丟掉得多,當然就買得更多,意味著營業額更高,利潤更大!

 

至於超市通路為什麼會大量丟棄這些雖然即將過期卻尚未過期的食品呢?主因是消費者不太會購買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與其擺在架子上占地方,不如丟了,另一個原因是整個銷售空間擺得光鮮亮麗可以促進買氣,提升營業額。

 

於是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還沒被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了,家庭垃圾裡有將近一成是食物。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地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三倍的饑餓人口!

 

食物除了從超市或我們的冰箱中被扔掉之外,在產地就直接被「淘汰」的更是不計其數。這裡說的淘汰並非指食物的品質不好,而是其外觀與大小不符合全球化運輸體系的包裝需求。

 

這個消費時代裡,鋪天蓋地、無所不用其極的廣告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每個領域,充斥著我們所有的視野,要拒絕這些誘惑的確不太容易。當我們企圖以各種「新生活規範」來勉強自己不去做什麼,或一定要做什麼時,其實是痛苦且效果很差的。

 

戒律是負面的能量,它要你「不去」做什麼,此時,內心必須用更多能量去對抗想做的欲望,我們的精力與信心就消耗在無形的「掙扎」之中。

 

通常我不會「規定」自己一定得做什麼,一定得不做什麼,將當下每個時刻視作有無數的可能選擇,而我只是輕鬆自在的選擇一項。

 

不管誰對你說,你「應該」過簡單的生活,所以喜歡或擁有的某些事物並不恰當,這些人的話你都不要聽。「簡單」像一棵樹,從我們的內在自然而然地長出來,而不是來自於外在,像在身上貼了新的樹皮一樣。

 

過去我們拚命工作,賺了錢又拚命消費,甚至連休閒也變成物質消費的一環,得趕著時間去做,於是逐漸喪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連帶地失去了真正的快樂。

 

或許就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我們花了大半輩子釣魚,結果發現要的根本就不是魚。」

 

美國喜劇明星喬治.卡林(George Denis Patrick Carlin)也提醒著:「想藉由累積物品來讓自己快樂,就像是用三明治拍遍你的全身,好讓你感覺吃飽了一樣。」

 

 

放慢速度,增加生活的感受,一如許多宗教與靈修教義不斷提醒我們的,「活在當下」才是幸福感的來源。

 

當我們能以悠閒的心情去感受周遭的事物時,就能從日常生活中再度發現許多賞心樂事。像是坐在家裡陽臺看著夕陽緩緩落下,與三五好友喝茶、聊天,陪著孩子沿著河岸騎單車……這些令人快樂的事並不必花錢。

 

澳洲原住民常吟唱著歌,走在廣闊的草原與沙漠中,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在大地上躡足而行,認為從土地上拿的東西愈少,將來要歸還的也愈少。

 

我們要如何輕輕地走在地球上呢?少買東西、少丟東西,不要浪費能源,大自然遭受的破壞少一些,地球就會少一聲嘆息!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3:你好,我好,做公益與世界共好》,時報出版, 李偉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