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事的間隔越拖越長,總是憑感覺!善用5分鐘技巧打掃,別讓髒亂環境壞了好心情

做家事的間隔越拖越長,總是憑感覺!善用5分鐘技巧打掃,別讓髒亂環境壞了好心情

只花五分鐘的時間打掃,能有多大效果?確實不多。但是,它至少能讓你開始動手,這才是最困難的部分。開始一項不愉快的任務,總是比繼續下去更困難。

 

如果你喜歡房子乾乾淨淨,卻又害怕打掃,那你跟我們一樣。隨著兩次打掃時間的間隔愈來愈大,桌上的紙張愈疊愈高、待洗衣物愈堆愈多、櫥櫃上的灰塵愈積愈厚,而你內心的恐懼也愈來愈深。隨著問題惡化,恐懼也隨之加劇,結果你更不想做家事,房子也愈來愈髒……

 

這種惡性循環,有人有經驗嗎?

 

但我們究竟害怕什麼呢?想想看:把地板上的汗衫撿起來丟進洗衣籃,會令人感到害怕嗎?不會吧。把玻璃杯沖沖水,然後放進洗碗機;把資料夾放進檔案櫃;或是用玻璃清潔劑擦拭浴室的鏡子,也都不是恐怖的事。

 

那麼,為什麼這些不值得害怕的小事,一旦聚集在一起卻會造成恐懼呢?或許是一想到要「妥善打掃房子」,就一定得(理論上)整理到房子完全乾淨為止。

 

而當我們想到這個目標時,腦海中會浮現過程中必須做到的每一件事—櫥櫃、碗盤、地毯、馬桶、地板,導致我們根本不敢輕易打開那扇門,因為覺得無法承受。

 

然而,我們並不害怕退休儲蓄,因為我們知道一次不需要存入一大筆錢,只要慢慢累積就可以。按照同樣的邏輯,讓房子變乾淨一點是不是比讓房子變乾淨更容易呢?縮小任務的規模是否有助於擺脫恐懼?

 

這個思維衍生出一套聰明的自救技術,名為「五分鐘房間救援術」,它是由家務整理大師瑪拉‧西利(Marla Cilley)所提出,她稱自己為「飛行女士」(想像她在你清潔房屋時快速的飛來飛去的模樣)。

 

她的建議如下:拿出廚房計時器,設定五分鐘。

 

然後走到家裡最髒亂的那個房間(你不敢讓客人看到的那間),然後按下計時器開始整理,五分鐘一到,你就放心的停下手邊工作。聽起來是不是還不錯?

 

這是用來應付大象的伎倆。大象討厭不能看見立即成效的事(如果你看過有人硬拉著驢子往反方向走,沒錯,就是那個畫面)。要讓大象有所行動,你必須再三向牠保證任務不會太困難。你看,只要五分鐘,能有多糟呢?

 

只花五分鐘的時間打掃,能有多大效果?確實不多。但是,它至少能讓你開始動手,這才是最困難的部分。開始一項不愉快的任務,總是比繼續下去更困難。

 

所以一旦你開始動手打掃,就很可能在時間到了之後還繼續清理。事情變化之快往往讓人大吃一驚。你將會對成果感到自豪——首先是乾淨的水槽,然後是乾淨的浴室,接著整個樓下都變乾淨了—隨著自豪和自信心的累積,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但如果不先縮小改變的幅度,就不可能享受良性循環。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你可以改變別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長銷百萬作家,讓每個人不知不覺照你的心意做》,幸福文化出版,松田充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