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愈來愈明白「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的真理,善良會傳染,當一個人釋出善意,世界的角落就亮了起來

我愈來愈明白「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的真理,善良會傳染,當一個人釋出善意,世界的角落就亮了起來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那就出發吧,一個人騎著野狼,熟悉的登山背包,厚底靴與一頭亂髮。有個聲音說:「非如此不可。」遠到像宇宙傳來的訊息,又近似從身體中丹田下方靠近海底輪處發出的訊號。於是跟隨。啟程的那天,台北的天空鋪著厚厚的灰雲,我堅持這是一個人的旅行,檔車師傅堅持陪我騎到新竹。每當我說要有草莓蛋糕,就有了草莓蛋糕。我心想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而我又為什麼只想逃?

 

風吹來一陣暖洋洋

 

什麼是自由?我還沒有時間去想。但在筆直無人的公路上,將油門催到時速九十公里,沒有戴耳機,大聲的唱著一段一段沒有來由浮現在腦海的歌詞,字字走音,毫無節拍可言,像一隻動物在荒野中長嚎。

 

被自己滑稽地逗笑,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心情竟平靜了下來,像被一場大雨清洗乾淨的玻璃窗,像森林在雨後照射穿透的金色光芒,純淨而清晰。那一刻,風吹來一陣暖洋洋,暖洋洋的心頭,我想這就是自由。

 

寂靜的夜晚裡

 

我的安慰食物組合:滿漢大餐麻辣牛肉麵和台灣啤酒一罐。每當我經歷了漫長的一天,就會去便利商店買我的安慰食物組合。

 

帶著一點點罪惡感,享受舌尖的辣,舌根的泡沫。這個組合只能一個人吃,一個人在寂靜的夜晚裡,享受寂靜的幸福:簡簡單單,不被打擾。

 

幸福是有屋頂遮風避雨、有棉被和床;幸福是餓了有食物可以吃、冷了有衣裳可以添。幸福是遠行時有人對你說聲一路平安;幸福是有時間去旅行;幸福是感受到溫度的變化、四季的更迭;幸福是在豔陽下跳進海裡、幸福是看見夕陽;幸福是歲月靜好,因為此時此刻,是過去和未來的總和。要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步調,好好活。

 

過度沉重的自我

 

從台中到嘉義的路上,太晚出發,騎到天黑了。西岸的街道平坦而寬闊,但到了夜裡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看不見盡頭的長夜令人疲倦,我戴著手套在冷風中別無選擇地往前,看著手機地圖的預計到達時間用不合理的速度緩緩減少。

 

明明三十分鐘前看還剩一個小時,現在卻還是剩一個小時。再也不要在晚上趕路了,又危險又冷又無聊。檔車師傅明明叮嚀過,我卻偏偏要親身經歷後,才痛苦地告訴他:「你是對的。」

 

我的背包好重,再怎麼調整背帶,都感覺它緊緊地拖住我。特別是在這漫長又黑暗的西濱公路上,我恍然領悟,這是一包沉重的自我,若要繼續前行,必須放下。

 

像人生各個層面的斷捨離般,放下過去,才能走向未來;舊的不去,新的怎麼會有空間進來。而這一包不必要的框架、自以為是,我們就在這說再見吧,接下來的旅程,我要解脫,我不需要你了。

 

金錢和愛

 

「妳在哪?」

 

「往台中的火車上,快到嘉義了。」

 

「我在台南,快下車,回頭。」

 

「好。」

 

已經錯過彼此太多次。然而最美好的相聚,總發生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彤離開了北上的火車,南下到友愛街找我。我們去吃阿杜意麵,那天我的瞳孔敏感,她的輪廓之外都是景深。

 

冷色調的日光燈之下,油亮的意麵加一匙辣椒醬,爽口得剛剛好。她提及最近的煩惱,是自身與金錢的關係:從小家裡收入不穩定,造成對於金錢的焦慮與不安,進而影響到她與社會的互動。

 

「我對金錢很有安全感。雖然不曾大富大貴,但可能因為從小都沒有擔心過經濟狀況吧。我心中對錢的信任是無限的,我相信它一直有,一直在,一直流動。就像妳對愛的感覺一樣,純粹的,信任。」

 

第一次親口說出我對金錢的感覺,嚇呆了。相對之下我對愛的極其不信任、猜忌懷疑,顯得如此灰暗懦弱。

 

「妳記得妳說過,妳從來不感到對愛匱乏嗎?妳的心裡有滿滿的愛,不停不停湧出來。妳是愛的湧泉,課題是金錢。而我跟妳相反,我們互補。」

 

我們聊到深夜,經歷了旅館三度熄燈。我的心飽飽的,我想,能不能,像信任金錢那樣信任愛呢?相信愛是無限的,一直有,一直在,一直流動著。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買了很多蛋餅當早餐。晚上要回高雄的家,媽媽開車來漁光島找我,提議幫我載背包。這是旅程展開以來,第一次沒有後背包的騎行。

 

意外地好輕鬆,深深領悟到了為什麼一路上,熱心的騎士都告訴我,背包綁在車上會輕鬆很多。而我只是用平常爬山的習慣,以為騎車也可以酷酷的背著背包出發。

 

累壞了我的肩腰背。但這一切皆是「非如此不可」,其中必有它的原因吧。二十七公里如風般輕盈的騎行,我才發現,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母親出於好意幫我載走了背包,卻無法幫我載著環島一圈,甚至若她真的堅持,便剝奪了屬於我的經驗。

 

生命是如此私人的歷程,有時候我們必須看著心愛的人犯錯、受苦、歷經滄桑,無論有多少愛與不捨。路,仍然必須自己走。

 

無處安放的情感

 

寒流來襲,全台下起溼冷的綿綿細雨。計畫搭朋友的船去小琉球,姍開車從台中下來,撿起在高雄的我,繼續往南向大鵬灣。難得連在高雄都又溼又冷,灰灰暗暗的一天。

 

心想今天搭遊艇啊,恐怕不好受。沒想到才到了大鵬灣,陽光從雲層的縫隙間撒下,彷彿積累了整座島的能量,賜給我們一絲溫暖。乘著藍天與微風出港,冬日的陽光親吻皮膚,舉起香檳敬今日,海水有些冰涼,冰涼且透澈。好愛這個世界啊。

 

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

 

在墾丁的日子都跟著阿飛在衝浪。

 

我驚訝於一個人,要多少的愛,能夠重複地做同樣的事情,眼神裡熱情的光芒,二十年如一日般閃耀。但我又想了想,怎麼會是一樣的?

 

每一天吹的風都不一樣、每一道浪都獨一無二。清澈透明的海面上,我們望著遠方的海湧,等待。浪人的衝動與恆久耐心,都如此耐人尋味。

 

阿飛教我衝浪,我的小小手臂滑不出追得上浪的速度。他說加油,沒有關係,需要時間和練習,我們再試一次,今天多努力一點,明天就更輕鬆一點。

 

世界給予的一切軟綿綿

 

那天多雲無風,從滿洲出發。民宿小幫手問我要從哪條路去台東,楓港還是壽卡?第一次聽到「壽卡」這個地方,總覺得聽起來不像中文名字。

 

看了看地圖,聽說台九線好走很多,但我沒有去過旭海,決定就是現在,要去看看旭海。進入滿洲的時候看見山區的路在下雨,於是我對雲說:「嗨,我要經過,希望大家可以借過一下。」

 

雲聽見了,進入霧雨裡十秒鐘,天空微微放了晴,一路整整三個小時,彷彿自備了烏雲烏雲快走開立牌,沿路都有一片小藍天跟隨,幸福得不得了。

 

雖然哭了一場才出發,一路上仍然想哭,好美。經過一段蜿蜒臨海的小路,心想若遇颱風天,這段路肯定會被大浪吞噬吧(所以這是一條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路呢)。

 

看著一旁的海像沉睡的獅子,令人敬畏。我停下車來,後方一對開車旅行的老夫妻主動幫我拍了兩百張照片。他們說:「像妳一個人旅行,最缺少這種照片了!來!傳給妳!」

 

雲朵、海浪、陌生人,都如此溫柔,真好。

 

賞月之夜

 

很臨時的訂了這間在海邊的民宿,因為地理位置較高,可以欣賞到完全無遮蔽的寬敞海景。

 

晚風乘著一月的涼意微微吹,我搬了棉被到陽台,海面閃閃發亮,抬頭才發現今天是滿月。東海岸的夜晚,純純地寬闊地黑,月光照映著薄薄的雲層,一會兒消失了,一會兒又若無其事地掛在天邊。

 

那一夜,我在陽台坐了一整晚。即使有時候看不見,但月亮一直都在。

 

溼漉漉的花蓮市區

 

「妳是不是淋到雨了?」

 

「走,我們去吃薑母鴨。」

 

下了整天的雨,明天也會繼續下雨。他們說多留一晚吧,我一身溼漉漉的,被撈了起來。

 

在照著暖黃色燈光的毛毯上,漸漸烘乾。

 

善良是會傳染的

 

在蘇花9丁路段上,沿途風光明媚,平常都是開車走蘇花改,特別珍惜這趟新的探索路線。騎著騎著突然肚子很餓,想起打包的早餐,索性停下車坐在一旁吃個飯。

 

沒想到我才煞車,左後方突然出現一台 Foodpanda,問我:「需要幫忙嗎?」

 

嚇到之餘,跟他說沒事謝謝,他便迴轉騎走了。我覺得很神祕,畢竟剛剛前後都沒看到車,怎麼會深山裡突然出現一隻食物熊貓?

 

而且正在我肚子餓的時候。就這樣,時間來到隔天。騎在筆直的橋上,遠遠看到一個人在推車,靠近他的同時我想起昨日的好心熊貓,於是現學現賣,在他的左後方說:「需要幫忙嗎?」阿伯說摩托車引擎出問題,可以發動但油門進不去。

 

原以為是沒有油,可以幫忙去加油站載油回來,但引擎的事我實在也不知道怎麼辦,眼看阿伯卡在橋中間,不知道剛剛已經推了多久,前面還有好遠的路……靈機一動,從谷歌地圖上打了電話給幾家附近的車行,順利找到一家可以現在來道路救援。

 

請阿伯在原地稍等,便繼續踏上我的路途。背上背包準備出發時,阿伯走到我旁邊,用沙啞的聲音鄭重地向我道謝。

 

我愈來愈明白「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的真理,真心、純粹地幫助別人,是一股強大的能量流動。

 

回家後收到一封簡訊,寫著「您好在路橋有您幫大忙真感恩謝謝您祝年年快樂青春愉快富貴永遠來」。

 

我看著手機,感動得熱淚盈眶。阿伯年紀已經很大,講話有點不清楚,手腳有些顫抖,但他特地跟車行的人要了我的手機號碼,只為了再說一次謝謝。

 

 

善良是會傳染的,當一個人釋出善意,世界的一個角落就亮了起來。

 

回家

 

忙碌的城市中,有多少人,太忙著為事物賦予目的,卻忘了讓事物本身產生意義;有時候,我們需要放開緊握的雙手,讓生命成為這趟旅程的嚮導。

 

就這樣騎著車,我感覺車尾拉著長長的繃帶,以島為心,陪著我一路,溫柔地,包紮著過去:受傷的、破碎的、摔壞的、遺忘的、疼痛的、壓抑的、腫脹的,繞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都包紮好了。

 

去流浪吧,只要出發,不要目的。唯有離開原來的地方,才有機會淚眼汪汪地回頭看見,曾經的每一步混亂,都值得。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以自由之名》,時報出版, 謎卡Mika Lin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