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動能防失智,「75歲都還值得做!」高齡權威醫師陳亮恭:「這樣做」逆轉身智衰退

打電動能防失智,「75歲都還值得做!」高齡權威醫師陳亮恭:「這樣做」逆轉身智衰退

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估計至2050年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2021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至2030年恐將倍增至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就有超過2位失智者,無法逆止的失智症就像氣候變遷一樣,慢慢侵襲國人健康。

 

關渡醫院院長、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恭指出,目前對失智症的治療,多從認知功能衰退才開始介入,但許多患者的先期症狀並非典型的「記憶力衰退」、「健忘」。

 

國畫大師失作畫靈感,竟是失智前兆

 

好比知名台灣國畫家鄧雪峰,當初因作畫失去靈感來就診,一開始的心智功能評估卻不符合失智症。但隨著病況加劇,他的畫風從立體感變為平面化,書法字跡更從行雲流水變得中規中矩,彷彿回到童年剛開始學寫字時,甚至還會把寫錯的地方圈起來打叉、訂正。

 

陳亮恭說,鄧雪峰的失智徵兆不來自於記憶,而是其他面向,也讓醫界思考:是不是能在認知障礙出現前更早介入、治療;而所謂的「早期發現」,是不是能夠早?

 

他說,過去檢測認知功能衰退,常要受測者「畫時鐘」,並標示出「2點10分」等時間點。正常人會將時鐘上的數字平均分配,但典型的阿茲海莫患者則會將12個數字集中,特別是略過左上的第四象限,顯示他們有「視覺跟空間感」的障礙。

 

VR遊戲偵測失智,施振榮當「白老鼠」測試

 

出現此表徵的時間,遠比整體認知功能衰退來得早,若運用現行的VR(虛擬實境)科技,將有助於及早檢測,甚至可作為預防失智的訓練。陳亮恭率領的陽明大學團隊,便與交大資工學院合作一款VR遊戲,找來40、50、60歲世代各兩位教授進行試驗,讓他們揮動手把去刺破掉落的氣球。

 

有趣的是,這項測試發現年紀較輕者對速度的掌握的確比較好,可一旦遊戲變得複雜,年齡不再是唯一關鍵,反倒是體脂肪較高(體重較重)者較易犯錯,也證實骨質低、肌肉少、慢性病多的人,認知功能相對較差。

 

另一項測試,是以台南城隍廟為藍本,把老人家「丟」到廟裡任何一個點玩「密室逃脫」,看他們如何走出城隍廟,中途還要找尋藏在各空間、標記不同價格的寶石,進行視覺空間、記憶、計算執行的多重測試。

 

其中,與智榮基金會合作的「遊戲防老」計畫,施振榮更當起「白老鼠」,親自參與類似的「走迷宮」實驗。研究發現他在執行這項遊戲時,主管短期記憶的海馬迴,以及主導協調的小腦血容量均上升,顯示具有視覺空間、策略執行、計算等多元功能的電玩,的確能有助於提升認知功能。

 

整合式健康管理,有效阻失智發生

 

不過這些研究多半著眼在「偵測」、「預測」失智風險,究竟有沒有什麼方式能「扭轉」失智症呢?可喜的是,芬蘭研究發現,同時透過重訓、認知訓練、營養以及好好控制三高等心血管疾病,能有效提升參與者體力,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進步。

 

而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曾在2013年與國健署合作,進行社區多元整合式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運動、健腦與飲食、慢性病的管理,也得到類似研究發現。

 

研究進行1年之後,發現參與長者儘管平均年齡已75歲,其身體功能與認知功能都還有改善可能,「顯示即便到了平均年齡75歲,(這些)都還值得做!」

 

陳亮恭指出,史載第一家醫院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與現在最進步的智慧醫院相較,功能都是在治療、照顧受苦的民眾,並無改變。但過去科技不發達時,人們只能仰賴草藥、宗教、靈性來療癒病痛,如今則有基因、影像、數位科技,可以做精準的防治與照護。

 

他語重心長地說,生醫界在尋找失智藥物的研究上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我們或許可以往前推進,利用各個不同的早期表徵,找出這些高風險個案。然後運用有趣、有效、結合資訊科技的方式,將失智風險盡量延後到人生的最尾巴,「或許終究還是發病,但我們都已經賺到人生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