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擔心通膨,但我們仔細檢視一九○○~二○一九年這段期間的通膨狀況,通膨的年增長率落在3%──聽起來好像不多,對吧?若通膨率連續三十年都保持在2%的話,你的購買力將會下降45%。因此,通膨會為所有投資人帶來「長壽風險」──指的是投資人活得很久,以致用盡財務資源;或者退休人士活得很久,最終用盡退休金。
不同資產類別的表現,會因為許多因素而有所不同,但其中有兩個最基礎的因素。第一個是經濟成長或衰退的速度;第二個是經濟狀況正在通膨還是通縮。在打造機構資產配置的框架時,最基礎的考量就是針對上述兩個因素的預期。接著,我們要決定的是如何把資產配置到四大類別中,每個類別對投資人的投資組合來說,都有不同的用處。
● 固定收入:維持資本,限制波動性,提供流動性。在遇到意外的通縮時可以避險。
● 絕對報酬:以較不依賴股票與固定收益市場的方式,產生無關聯報酬。
● 股票:提供長期資本增值。
● 不動產:在遇到意外的通膨時可以避險,並產生長期總報酬。
聽起來很簡單,但現在的投資人必須不斷仔細分析政府因為二○二○年COVID-19而採取的行動,釐清這些他們無法影響的政策所帶來的衝擊,這些政策包括政府為了拯救美國經濟,用來不斷刺激市場的財政政策與全球貨幣政策。資產配置者需要持續重新校正這些資產配置模型,才能配合越來越高的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與模糊性。
● 波動性―貨幣、全球股票與固定收益市場的波動性,缺乏穩定且可預測的市場與法規。
● 不確定性―貨幣政策與財務政策在數個月甚至數週內出現大幅變動。
● 複雜性―ETF的空間越大,市場風險也就越大。由於投資逐漸轉往被動基金,所以資金可能會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型商品中,使得系統性風險增加,市場因此更容易受到少數幾個大型被動商品的影響。修正變得更加極端。
● 模糊性―投資人會猶豫該不該投資和探索他們不熟悉的多樣化商品,使投資多樣化受到限制。
過去二十年來,針對通膨數據的研究揭露了令人擔憂的趨勢。我簡單歸納如下:
●政府針對某個商品規範或服務規範管制得越嚴格(越寬鬆),長期價格就越容易上升(下降)。舉例來說,因為政府大規模資助與規範,導致價格大幅上升的,包含醫院與醫療支出、大學學費與兒童照護;因為政府相對較少資助與規範,導致價格下降的,則包含軟體、電子產品、玩具、汽車與成衣。
●相較於整體通膨率、薪水與服務價格(教育、醫療與孩童照護的價格)上升,製造業產品(汽車、成衣、家電、家具、電子用品、玩具)的價格則大幅下降。
●可交易商品的國際競爭越激烈,其價格就會下降得越嚴重,此類商品包括玩具、成衣、電視、家電、家具、鞋類等。
機構投資人接收到的建議,往往會是投資多種關聯性較低的產業,藉此降低風險與波動性,並增加投資組合在多重市場循環中的多樣化程度。擁有這些益處的投資組合,較有可能平安度過市場的起伏,並確保其產業配置不會在市場狀況改變時跟著出現改變。
多年來,我在投資個人資產與公司資產時,一直會在整體投資組合中維持大約10~20%的實質資產(基礎建設、自然資源與房地產)―這是非常健康的資產配置。我的目標是產生收入(現金流)與資產增值,藉此推動長期總報酬與通膨保護。
通膨將會在這樣的循環中捲土重來。這些貨幣政策與財務政策的強勢協調與擴張,將會再次推動通貨膨脹。我們認為,決策者很可能會繼續沿用這些政策,破壞過去三十年來的結構性反通膨力量(科技、貿易與大型公司),並且帶來極高的風險。
通膨的壓力將會再次猛烈襲來,所以請務必做好準備。
(本文摘自《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從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開始, 解構25位專家如何用自己的錢投資》,樂金文化出版,喬許.布朗/ 布萊恩.波提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