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是最致命的行為
每個人的性格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這當中包含著成長的經歷和交友圈,我們通常都會和價值觀相同的人聚在一起。每當我受到傷害的時候,我身邊的人總是和我說,不要跟那些人計較,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
從小到大,我盡可能不去和別人起衝突。因此,當我面對外界的負面評論時,即使心裡有話想說,我還是選擇「假裝」沒關係,反正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況且,真正在我身邊的人懂我,這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我沒意識到的是,當我不斷的忽略自己心底最真實的聲音時,也正一 步步的將自己推向一段自己騙自己的人生。
出版《夢想》沒多久,出版社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再出下一本書。那時我自由接案設計師的工作收入逐漸穩定,加上受邀出席了將近百場的校園講座,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下一步,我簡單的回覆出版社:「想寫的我都寫了,不知道還要寫什麼。」
出版社和我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再慢慢討論。」
當時,壓根也沒想過自己還會再寫一本書。
《夢想》發行後,我開始收到各式的評論。第一次面對網友的負評時,我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然而原本忙碌的生活,讓我沒有時間去想太多。早上跑完講座,回到家繼續趕客戶當天要的設計稿是我的日常;一邊還必須照顧無法自理的父親,餵他吃飯、幫他洗澡,唯一能讓我感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是躺在床上到入睡前的那十幾分鐘。
唯有此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但在還沒來得及好好宣洩之前,身體早已沒了力氣,只想呆滯的放空。
偶爾,大腦片段式的浮現講座裡 見到的陌生面孔。畫面裡,有人緊張的拿書給我簽名;有人興奮的跟我分享自己的夢想;還有更多的只是一刻安靜的眼神交會。這一幕幕讓我不禁回想,究竟是什麼一直支撐我走到現在?
開始準備《夢想》的下一本書之前,我和一直以來非常信任的編輯,又瑜,聊了許多,也一五一十的和她說了自己面對那些負評的焦慮與不安,在每一次我想要放棄的時候,她都提醒我還有非常深愛的家人和朋友在身邊。這突如其來的生活變化讓我幾乎快忘了,一直以來自己不顧一切的堅持,都是因為我知道還有一個家要照顧。
那天,我拿起手機,在記事本裡寫下這麼一段話—
「 其實我也和你一樣,會有摸不透自己的時候。碰到挫折,有時可以很堅強、有時又好脆弱,我不是超人更不是英雄,無法在身中多彈時,還可以站起來說我沒事。明天會是怎樣,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再糟的今天終究會過去,我不能放棄,因為我沒有依靠,而且我還有夢。」
我把這段話收錄在隔年出版的第二本書《愛》,把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個和愛有關的元素寫了下來,出版社幫我加上了一段書名副標—「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或許也是寫給當時的我吧。
這本書在二○一五年獲得了更好的成績。隨之而來的當然是更多的討論,這時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早已無法擺脫那些負面的評論。原以為自己能從容的面對不同的聲音,可是當《愛》銷售超過十萬本後,我卻在第一時間主動和出版社說:「千萬不要再做任何慶功版的規劃,對外也不要宣傳這本書在短時間內迅速累積的銷量。」 那時候的我,面對外界批評的聲浪,只想要低調一些。
接下來的每本書,我也不再因銷售成績做任何特別慶祝的版本。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把那些本該值得擁有的喜悅變成了一種錯誤,因為害怕被討厭,所以把自己捏造成他們最想看見的樣子。我以為自己就要徹底的被那些人打敗了,可從頭到尾,他們只是隔空揮舞著一把恐嚇的刀,真正刺傷我的,其實是我自己⋯⋯
有多少人脫口而出的「我沒事」,只是不想讓人發現心底的感受。以前我也是這樣,解釋嫌多餘,不解釋又是個結,就這樣迂迴的卡在那,說了無數次「我沒事」的謊,但開始覺得無法承擔、需要有人傾聽的時候,我才漸漸理解很多事情必須誠實面對才有被解決的機會,不然你以為的倔強,最後都會死在自己胡思亂想的小劇場裡。
(本文摘自《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是日創意文化出版,Peter Su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