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拓展交友圈,不要馬上就掏心掏肺!給對方想要的,才能稱作知心友

退休後拓展交友圈,不要馬上就掏心掏肺!給對方想要的,才能稱作知心友

我給別人一,不見得就能拿回一,有可能大於一,可能什麼都拿不回來。只要秉持這個原則,就能少一點失望、傷心或怨恨。此原則再進一步,就是更高層次的人際關係法則了。付出可以,但別心念著對方會不會回報你。回不回報操之在他,太在意只是徒增痛苦。

一開始就掏心掏肺,小心後悔莫及

 

「你得到了多少愛,等於你付出了少多愛。」(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

 

這是披頭四歌曲<The End>的一句歌詞。沒錯,你付出多少,才會得到多少,愛是如此,友情、友善、善意也是如此。

 

這句歌詞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但它也過度理想化,畢竟人生中無論我們給再多也得不到回報的事,實在不計其數。

 

幾年前某個朋友講了一句令我大為吃驚的話,他說還錢就像是賠錢,有種吃虧的感覺。從此之後我就刻意避開這個人,因為我自己也借錢給他人, 就連我身為債主,別人準時還清我都還會不好意思,彷彿跟人伸手拿錢一樣,所以我實在無法理解這個朋友的心態。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又怎麼能期待付出多少就能拿回多少呢?

 

倒不如換個想法,我給別人一,不見得就能拿回一,有可能大於一,可能什麼都拿不回來。只要秉持這個原則,就能少一點失望、傷心或怨恨。此原則再進一步,就是更高層次的人際關係法則了。付出可以,但別心念著對方會不會回報你。回不回報操之在他,太在意只是徒增痛苦。

 

我的人際關係首要原則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做好自己該做的, 剩下的就交給命運了。

 

人際關係不像數學,它很難找到公式去推算下一步,但是人們以為人際關係存在著祕訣,只要找出它,人生就能暢行無阻。

 

真正有用的人際關係法則,其實出自於專業設計的心理實驗結果,但一般人不太容易獲得這類資訊,反而容易在一堆無用的假資訊裡迷失,而錯過了真正有用的資訊。即使是大型書店也不例外,你很有可能被書架上琳瑯滿目的非專業叢書吸引,進而被坑了好幾百元。

 

就算你接觸的是正確資訊,通常實際執行起來也不容易,因此若非該領域專家或世界頂尖學者的研究結果,建議別輕信。

 

有同理心,講出來的話才動聽

 

在此介紹一個可信度還算高的人際關係法則:懂得施予的人,會比覬覦他人所有或斤斤計較的人更容易成功。但是這裡不是要你當凱子,被削光才後悔莫及,而是適當合宜的施予,懂得判斷該施予的對象、東西和程度。然而,難就難在這一點,我們絕不可能看幾頁書就懂得如何適當施予,因為它必須同時運用智慧、同理心和情緒智商等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你必須先能察覺人際間的關係變化,並且具備高度的同理心,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同時,你還得擁有流暢、動人心弦、正向激勵的表達能力。「施予」不是己所欲施予人,而是給予對方想要的東西。

 

了解「成功屬於懂得施予的人」這項法則,我們還不見得能馬上運用它, 更不用說坊間既無科學統計又欠缺心理學支持的「人際關係祕訣」了。胡亂出招只會下場難堪,我相信你一定實際看過不少,也聽過不少這類的失敗經驗談。

 

舉個例子,你可能聽過「權威說服術」,假設有人這麼說:「之前《華盛頓郵報》不就有篇報導嗎?它説這是錯的。」

 

雖然這句話運用了書裡教的說服技巧,卻很有可能被認為是在顯擺學識,反而給人不好的印象。與其如此,倒不如這樣說:「雖然不太肯定,但我認為不是這樣。」

 

這樣講不但能說出自己想說的,還能在對方心中留下好印象。

 

(本文摘自《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朴民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