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壓力大腸胃易作怪,避免發炎性腸道疾病!出現常見4症狀要當心留意

情緒壓力大腸胃易作怪,避免發炎性腸道疾病!出現常見4症狀要當心留意

你是否有上台演說的經驗?在開場前,是否會突然想上廁所?這種現象很常見,畢竟壓力會影響腸道功能。心裡感到「七上八下」,或是發現有哪邊不對勁,人就會焦慮起來,急著要去上廁所。這種迫切感就是戰或逃的反應正在對腸道發揮作用!每一個人都出現過類似這樣窘境,被突如其來的壓力嚇到,不過腸子會立刻回復正常。然而,壓力持續太久的話,腸道就會發炎,進而導致相關的疾病出現。

 

腸神經系統可自行運作,因為它有數兆個神經細胞,會持續對腸道各個部位傳遞訊息。大腦與脊髓也會透過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著腸神經系統。動不動就亂踩油門,引擎會燒壞,身體也是。腸道失調的話,一些部位會開始發炎,之後身體其他系統就會生病。

 

身體偶爾需要發炎,才能產生保護作用,免於受到細菌與病毒的感染,但這套防禦機制不應該隨時處於備戰狀態。身體發炎時,來自白血球細胞的化學物質會被釋放到血液或受到侵襲的組織裡,以攻擊毒素並且擊退疾病。

 

過程中,流到該部位的血液會增加,所以會有充血與升溫的現象。若有液體滲入那個部位,就還會造成腫脹。這種保護措施會刺激神經,使身體感到疼痛,但能保護受到侵襲的部位,以避開毒素的攻擊。然而,炎症沒有消退,那些化學物質會開始傷害所有的身體組織,包含大腦。

 

炎症是許多疾病的源頭,包括身體與心理。如今我們知道,壓力的起源很多,包括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好、環境汙染、細菌感染以及情緒起伏太大。全身任何地方都會發炎,而星星之火是從腸道燃起的,因為免疫系統幾乎都在這裡。

 

壓力造成的腸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

 

在正常的消化過程中,食道的括約肌會擴張,食物進入胃部就關閉,以防止食物與胃液倒流回食道。慢性壓力會導致胃食道逆流,俗稱為火燒心或胃酸逆流。這就是因為括約肌沒有發揮作用,導致胃酸與一些食物向上倒流回到食道中。

 

與胃部相比,食道的壁膜很薄,並缺乏保護性的黏液塗層,所以很容易受到刺激與發炎,還會導致癌症或內出血。壓力會使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更加惡化,令人更加焦慮和不安。有些前列腺素由胃部分泌,用以保護它免受酸液侵襲,而壓力反應卻會阻斷這些前列腺素,導致身體更加不適。

 

消化性潰瘍潰瘍發生的時候,胃部內襯或腸道內襯上的保護性黏膜層受到侵蝕,致使細菌與胃酸得以攻擊未受保護的組織。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都同意,胃潰瘍導因於壓力。研究人員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這種壞菌與胃潰瘍有關。馬歇爾繼而著手進行全面性的研究,希望證實潰瘍的主因就是細菌。

 

在確定胃部完全沒有幽門螺旋桿菌之後,他吃下了該細菌的菌落,分量很足,十天後他出現了胃炎、胃食道逆流以及炎症。這證實了他的理論,醫界多年來也都接受這個結果。儘管如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卻顯示出,在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並未出現潰瘍跡象。

 

為了證明潰瘍的肇因究竟是細菌還是壓力,丹麥的研究人員在三千三百位受試者身上進行為時數年的研究,觀察他們的飲食、生活型態以及壓力指數。

 

他們的研究結果與前一份實驗相符合:光是壓力本身就會導致潰瘍。然而,大多數的潰瘍患者亦帶有幽門螺旋桿菌,也就是說,壓力荷爾蒙不斷在全身上下竄流,會降低胃黏膜中的含氧量、營養素以及黏液分泌,讓幽門螺旋桿菌得以成長茁壯並且侵蝕胃黏膜。換言之,高濃度的皮質醇抑制了免疫系統,替幽門螺旋桿菌擋住衛兵,讓大舉入侵並造成潰瘍。

 

微生態失調

 

在微生態失調的狀態下,腸道內的壞菌取代了好菌。它的症狀包括便秘、腹瀉、胃腸脹氣以及腹脹。飲食習慣不好、飲酒過量、長期服用抗生素、在食物中攝取到毒素或重金屬,還有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都會造成微生態失調。

 

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所有細菌,有害的細菌便能重新佔領健康的結腸。因此我們要謹慎使用抗生素,否則長期下來免疫系統就會受害。此外,大腸激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結腸癌甚至是肥胖症都跟微生態失調有關。

 

大腸激躁症

 

這個疾病相當常見,其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以及便秘。

 

此問題會持續多年,使人身體狀況變差,但不會威脅到生命安全,也不會傷害腸壁或任何器官。它很少演變成嚴重的疾病,例如結腸癌。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確切導因,但與焦慮症應該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壓力指數升高,腸道就會產生質變,進而引發大腸激躁症的各項症狀。

 

身體長年有戰或逃等壓力反應的話,血液都會流向腸道肌肉,導致它快速收縮,於是就會產生腹瀉症狀。有時情況則會相反,導致便秘。戰或逃反應一直開啟,就會關閉腸道的消化功能(畢竟當你正在逃避獅子的獵殺,身體沒時間去消化食物)。長期下來,腸道肌肉太活躍,卻沒有胃液可分解食物,便會產生便秘、腹脹以及腹痛等問題。

 

大腸激躁症的各項症狀如疼痛與腹瀉,應該都是壓力造成的。許多憂鬱症與焦慮症患者都有大腸激躁症。研究也顯示,兒童時期的創傷經驗,例如家暴或性侵,也會增加成年後罹患大腸激躁症的風險。

 

有些證據顯示出,大腸激躁症只會發生在有相關基因的人身上。雖然如此,生活中有慢性壓力的大腸激躁症患者比較難治好,所以醫師會先將壓力管控作為重點的治療方式。冥想、瑜伽以及其他各種放鬆活,都能降低這些症狀的發生頻率與嚴重程度。

 

發炎性腸道疾病

 

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其腸道就有慢性發炎的問題,才會導致腹痛、腹瀉、直腸出血以及食欲減低。其他器官例如關節、皮膚、眼睛與骨頭等也會受影響。潰瘍性結腸癌與克隆氏症兩者都包含了發炎性腸道疾病,皆為複雜的自體免疫疾病。

 

其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瞄準且攻擊自己身體內部的各項組織。潰瘍性結腸癌主要發生於大腸,克隆氏症則會影響到消化道的所有部位,從口部直到肛門。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肇因尚不明朗,病情有時會突然惡化,也會逐漸轉好。只要在腸胃科醫師的照護下,病症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研究顯示,壓力會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復發機率,慢性壓力、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及憂鬱心情,都是隱形殺手。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與腎上腺素)會導致炎症。它們會降低血液供應量、抑制黏液生成以及讓腸道內的細菌與酸鹼值發生變化,進而導致腸道內襯變得脆弱。

 

有害的細菌會產生毒素進而侵蝕腸道內襯。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免於攻擊,會派出免疫細胞前往腸道內襯。這些細胞突然湧現,並釋放出組織胺以及其他發炎性化學物質到腸道內部。最後,這種局部性的炎症就擴散至全身,各部位就會有發炎問題。

 

我們還不能完全確定,負面心態會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然而,發炎性腸道疾病若是突然發作,應該就跟情緒波動有關。這個疾病目前沒有療法可治,所以只能先解決炎症或腹瀉等症狀。如類固醇、消炎藥及解痙劑等藥物都有些療效,最近也會有醫師會開立生物製劑。但最有成效的解方還是壓力管控。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超減壓的BMW身心自療法:哈佛醫學專家教你重新設定身心狀態,對抗疼痛、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時報出版,蓓兒・帕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