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章梁「拚減少銀髮族臥床及被照顧時間,讓嘉義成老人樂齡地」
下午以「友善高齡,在地老化」為題發表演講的嘉義縣長翁章梁,在座談時提出幾點親身經驗及個人觀察:
「適合動植物成長的地方,就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嘉義縣原本是農業縣,老中青三代的人口結構比較平均,但現在已經被工業化大大影響,變得相對不平均。
翁章梁說,「我是幸運的嘉義人,因為剛好工作回到嘉義,有幸可以陪伴父母在世的最後15年。我在當嘉義縣社會局長的時候就想,怎樣可以讓其他想要回嘉義的年輕人,不要覺得嘉義沒有發展機會,只因為了照顧年老爸媽而必須回來」。
他在縣長任內,有很多機會視察各個老人據點,曾在一個據點與一位阿嬤聊天後,發現原本她走路不方便,沒想到在老人據點的群體活動及協助下,阿嬤最後可以正常走路了。
翁章梁說,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老人據點活動是有效果的,因為那位阿嬤的腳的肌力回來,身體不會再痠痛,可見政府做的據點,對老人家是有幫助的」。
他也分享之前去日本參訪銀髮族照護產業的心得,建議大家「在60歲左右、還有經濟能力時,就要改造家裡適合老年的生活環境,例如廚房環境、櫥櫃放低、浴室防滑等慢慢完成,不要等到老了才開始做」。
翁章梁也細數在嘉義縣投入的多項銀髮族社會福利措施,終極目的「在拚減少銀髮族臥床及被照顧的時間,讓嘉義成為老人樂齡的地方」。
張育美:若能提供優質照護 旅居國外長者都願意回台
目前是立法委員的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以個人創業及立院服務經驗指出,她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希望推動政府在長照2.0中,可以把日照及居家服務的服務量能,向上推高至住宿型的長照機構。
張育美觀察,國內大約有80萬失能人口,其中約兩成需要住到長照機構,意味全國需要16萬床的住宿型護理之家。目前量能是11萬床,意味還有5萬床的供給缺口。
她希望,國內「可以興建更多照顧型的護理之家,而且這不只是老人家的照護問題,因為若能解決長輩這個問題,年輕人就可以放心上班」。
張育美也以天成醫療體系的實際案例說明,曾看望過一位住進內壢護理之家的客人,是從加拿大回來定居的長者。
這位長者不僅完全自費,而且是住進最貴的一人房(連同外籍看護)。這位長者說,他把加拿大的一些房子賣掉,在精華區房子租給人家,就是要回來台灣住。
張育美認為,這個案例顯示,只要台灣的老人照護做得好,旅居國外的長輩都會願意回來住台灣。
陳亮恭:長照應有產業思維 讓商業機制搭配政府福利作為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對長照產業化及精準老年照護的效果,提出以下的個人觀察。
他說:「我非常支持長照的各個環節要產業化發展,但產業化不見得一定是商業化,而是要有生態系。」
陳亮恭分享之前觀摩日本一家長照公司的見聞,提到有員工念完技術學校後,投入照服工的職業,月薪約18萬日圓,低於一般日本上班族的20萬日圓,「但過了一段時間他變成老闆,月薪達到40萬日圓。因為有了職涯的可能性」。
第二,台灣實質稅率遠低於歐洲福利國家,因此更需要將長照產業化
陳亮恭說明,歐洲福利國家的實質稅率40~60%,台灣只有大概10幾%,「其他國家有的東西台灣都有,但在這個(台灣)經濟規模及政府稅收下,很難做到位」。
他認為,唯有導入產業化的思維,讓有些照護服務由商業機制進來,「讓民間用其他機制來提供」,才讓民眾得到更好的服務。
第三,若老人照顧服務能精準有效,社會氣氛會完全不一樣
陳亮恭分享了之前在榮總體系的服務經驗,「有個個案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一位服務對象是榮民、夫妻同住,但先生失智,有情緒問題、與家人相處有不少困擾,後來他安排這位長者到台南失智照顧中心。
「他的太太跟我說,他覺得捨不得,想一起住一段時間」,沒想到才住了一個星期,發現先生「完全變了,之前在家裡的狀況消失,以前的先生回來了」。
陳亮恭指出,原來是因為,照顧長者的方式不一樣,而過去沒有人教給家屬這些東西,所以「真正好的照顧,可以改變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