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有效解決任何問題,就要面對問題,而且還要能招架得住,不過這該怎麼做呢?每當生活或世界的苦痛出現在眼前時,我們很容易陷入憤怒、批判或無助的深淵。其實我們能秉持慈悲、平和與人本的精神,發展並訓練自己正視現實苦痛的能力。換句話說,你已經擁有培養正念需要的一切,現在萬事俱備只欠練習。
「回家」(come home)是保持人性至關重要的能力。回家代表回到當下,走出擔憂與妄想的迷林。生活中的某些當下是妙不可言的,前一章也著重教大家如何記得這些美好瞬間;然而,生活中也有某些當下是糟糕透頂的,接下來我們將學習如何觀想生命的陰暗面,同時保持自我百毒不侵。
西元前五百多年,悉達多太子在古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開悟得道。太子成為佛陀之後,繼續獨自打坐好長一段時間,接著便前往鹿野苑化度五比丘。佛陀最初向世人宣說的佛法「四聖諦」就是處理並解脫苦難的法門。目前有關四聖諦的詮釋各有不同,我最喜愛的是一行禪師的解讀。以下是禪師針對四聖諦的意譯:
眾生時受苦果(苦諦)
苦果定有其因(集諦)
喜樂不無可能(滅諦)
喜樂亦有其因(道諦)
巴利文(Pali)的dukkha 通常在中文裡譯為「苦」,英譯為suffering(苦痛)。一般認為dukkha 原先是形容壞掉的馬車車輪。在巴利文中,車輪與輪軸完美契合稱為sukha(樂),兩者無法嵌合則稱為dukkha(苦)。如此說來,眾生的萬般苦果對佛陀而言並非錐心的苦痛,而是崎嶇的旅程。
為什麼「苦」是佛陀得道後的首要開示呢?為什麼反覆強調「眾生皆苦」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多半對自己當下的感受一無所知,而遭遇狗屁倒灶的鳥事時更是如此。
以我為例,我在推特上追蹤很多社運人士,每當我看到有無辜的人又遭到警察的暴力對待時,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幹」。我真的很不爽那些一再容許這些悲劇發生的人,所以滿腦子都在想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
這時候的我已然迷失在氣憤之中,渾然不知自己正在受苦。我對痛苦的不知不覺讓它將我的人性蠶食鯨吞。芸芸眾生都在受苦受難,更被苦難牽著鼻子走,原因是我們全然不知這就是「苦果」。倘若身在苦海卻渾然不察,那就無法正視苦痛、化解苦痛。
我們也時常能從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看出對自我受苦的無知。設想你跟阿姨在聊政治,你大概老想著為什麼她聽不懂人話。你應該不大會察覺到自我內心的挫敗和疏離,在這種狀態下,你們實在也很難互相理解。
倘若你不想再被苦難綁架,你就要開始去覺察它們的存在。唯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受苦,才能妥善回應苦痛。正因如此,我們更要訓練自己時時覺察身體的各種知覺。
多數人都沒注意到自己正在生氣、難過或害怕,直到情緒已經八分滿了才後知後覺,那個時候痛苦早就佔據你我的全部。有時候人們非得鑄下大錯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彼時環顧四周也就剩浩劫過後的烈火餘灰了。到了那時候的我們才會悲嘆:「天啊!我剛才一定是氣瘋了。」其實我們能事先學習覺察苦的火苗,無須等它化成苦果才後知後覺,何況三分的怒氣肯定好處理得多。
(本文摘自《在殘酷的世界中挖掘生命的美好》,時報出版,提姆・戴斯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