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路一直自認是個健康的人,她的體力不差、飲食節制、幾乎從不失眠、維持適量的運動,盡量不去醫院,也不檢查身體。然而,2018年底因工作關係接受例行檢查,發現肺葉需要進一步檢查。
沒想到,等待她的是噩耗。她得到了肺癌。
經歷微創手術,平路的部分肺葉被切除了。身體原本就不錯的她,復原狀況良好,過程中,她的生活一切如常,照常去爬百岳、出國旅行。她說,這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我還是會去看電影、做喜歡的事,沒有任何的不同。」
後來,她發現右邊肋骨疼痛,在家醫的建議下做了乳房檢查,穿刺後確認是乳癌。半年內再度罹癌,她淡然一笑:「賴皮也沒有用,我必須面對。」
掉進疾病王國的她,並不覺得自己是「不幸」的,「那個不幸,很多時候是想出來的,它何嘗不是一個最好的禮物?」同時,它也是學功課的時候。
將內在剝開直視害怕根源
「第二次罹癌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的『功課』沒有學好。」在治療肺癌的過程中,她開了一門課,題目是「閱讀與禪/靜坐觀心」,講述6個主題,卻沒有「害怕」。
「原來那個『害怕』,我沒有完全處理好。」此時,機會來了,她得以看見自己的「害怕」究竟是什麼?於是,像剝洋葱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內在,直視害怕的根源。
「深究自己,我愈來愈清楚我到底害怕的是什麼?也許我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她解釋:「我害怕的並不是真實的東西,而是刻板印象給我們的,以為癌症非常恐怖、非常絕望。」
終體悟到生命是生生不息
畢竟,一般人聽到癌症,就像是「死亡」,將兩者劃上等號。「我對死亡的害怕的究竟是什麼?是別離嗎?離開這個可愛的世界嗎?是對親人的不捨嗎?」平路說,當了解自己在害怕什麼,就能坦然面對。
透過死亡,她還體悟到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就是春去秋來,葉子落下又重新長出來。」
生病時,家人的角色更加凸顯!
平路有個愛她的先生,他悉心陪伴照料她,她也學習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親密關係,「平常講話聽到的是浮面的意思,此時我會去深看、深聽,他講的每一句話意思是什麼,會想要了解他是怎麼的一個人,他內在也有一個小孩,有受傷的他。」
▲平路希望《間隙》這本書能陪伴許多人,「如果他/她需要書的陪伴。」
享受和伴侶在一起的片刻
現在的她,更享受和伴侶在一起的片刻、喝的每一杯茶,「我明白這一刻、這個緣份、我們今天相聚在這裡是多麼美好,就是如此珍惜。」
這段期間,一對兒女對她都很關心,「在某個意義上,這是彼此的功課和學習,因為人生本來就有起伏,不管我多愛他們、多疼愛他們,父母親本來就沒有辦法一直陪伴他們。」
「他們看到媽媽在這段時間,面對癌症的態度、心境,也會是他們將來的某種的參考。」平路說。「至少兒子看到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一天是沮喪的,他沒有覺得我是悲慘的。」
盼打破健康與疾病那道牆
在朋友間,平路是個安靜的人,「我不是一個非常善於言詞表達自己的人。」因此,她幾乎不讓朋友知道自己生病的事。她解釋,在朋友的歡樂聚會中,突然蹦出這件事,好像也不適合,「我不會想要把那個氣氛轉移;我不是很會處理尷尬情境的人。」
病中,平路更發現,人世間原來有著兩個王國:健康王國和疾病王國。當某人罹癌時,健康王國的人會自動將生病的人放到一邊,「他們會去找尋為什麼我們不一樣?是否他吃錯什麼東西、做錯什麼事?但實際上這兩個世界原本應該相通。」
善於用文字表達想法的她,花一年時間,寫下病中所思所想,「我想透過這本書,打破健康王國和疾病王國的那道牆,其實真的沒有任何不同。」她也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許多人,「如果他/她需要書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