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今年二月往生了,如果沒有修行,我一定很難過,一定會哭得很厲害,可是我相當平靜。我覺得『往生』就是『往』下一個『生』。」說話的顏博文沉穩內斂,言語中透露著科學人的理性。
64歲的他3年前卸下聯華電子執行長一職,不是退休,而是接任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震撼各界。事實上,顏博文學佛已久,早在25年前尚未接觸慈濟時就已茹素;令人驚訝的是,他自幼信仰的其實是基督教。
年過耳順的現在,他仍在修行路上,但對人世間不斷流轉的無常與執著,已有超越常人的深刻體悟。
顏博文的老家在高雄,幼時跟隨在台電工作的父親,舉家搬遷至宜蘭,住進了宜電新村。半世紀前的台灣,物資缺乏,顏家同樣不富裕;排行老大的顏博文還記得,年紀各差3歲的三兄弟,穿的是同一套中學制服。
幼年信奉基督教,成年後改持開放態度
他回憶,當時放學後常遇到傳教的修女,為孩子們提供點心、講聖經故事,「從小就對基督教印象很好。」有一次,他罹患皮膚疾病,難受得不得了,父親帶他去羅東聖母醫院看診,講得一口流利台語的醫師也是位神父,「很親切,而且真的把我的病治好了。」(註)
學生時代,他虔誠信仰基督教,晚上參加詩歌班、週日上教會做禮拜。高中畢業後,顏博文就讀清大化工系,對物理、天文、太空很有興趣。大一暑假,他找了相關書籍來看,「是不是真的有上帝創造了宇宙,我不是那麼確定。」
根據聖經說法,上帝是創造世界的造物主,這對一個「科學人」來說,有點難以理解。他對宗教信仰的看法變得開放,接近無神的思維。
學習打坐有心得,接觸佛教經典改信佛
「我對基督教還是非常尊敬,很多教義我認為跟佛教的精神是一樣的。基督教講博愛,佛教講大愛,都是宣揚善的理念。真要說有差別,就是基督教有個造物主,佛教是強調因緣果報。」
顏博文解釋,「佛教認為經過修行,人人可以成佛,基督教是透過上帝才可以得永生。」「佛,就是渡己渡人以後達到完全開悟的境界,這對學科學的人來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自己可以決定。」
進入聯電後,顏博文從工程師做起,繁重的工作壓得人喘不過氣。於是,他20多歲就開始打坐,曾跟隨一位師父學習。「他教你concentrate(專心)到某個焦點上,比較不會去想有的沒的。」
每天打坐30分鐘,讓壓力有了出口,多年下來,顏博文對打坐愈來愈有心得,「你會感覺到有『氣』從脊椎一節一節上來。」氣通了,疲勞、肩頸痠痛隨之舒緩,讓他獲益良多。
打坐與宗教有些連結,他開始接觸佛教相關書籍與經典,像是《心經》、《金剛經》等,慢慢發現「宗教有它的道理,裡面講的話是可以驗證的。」他逐漸轉為佛教信仰,40歲不到就與太太一起吃素。
接任基金會執行長,導入企業管理思維
2005年,顏博文被聯電外派至新加坡,妻子同行。想當義工的太太加入當地慈濟,顏博文從她口中聽聞不少助人故事,深受感動。返台後,他2010年成為授證的慈濟人,並於2016年擔任慈濟慈善基金會董事、2017年接任執行長,以企業管理的角度重整組織。
從企業跨入宗教性慈善團體,「重視獲利」的價值觀急轉彎成「追求個人成長」,「法理情」的嚴謹首次撞上「情理法」的柔軟,大企業行之有年的權責分工、績效考核在這裡也得重新建立與溝通。3年來,顏博文的每一天都是挑戰。
時代快速變遷,法律制度、資訊傳播、社會文化等大環境變化劇烈,成立逾半世紀的慈善團體如何在社會變遷下調整經營管理模式、與社會大眾有效對話,甚至做好危機處理,都是大學問。
「尤其法令上面,政府有一定的要求,不管是資訊透明、財務報表,甚至對董事會的規定等等,都是這幾年才有的,你就要來宣導,內部要做稽核,還有外稽等等。」顏博文說,他現在每天4點起床、7點開會,整日行程滿檔,沒有假日。
中年通透人生無常,坦然面對父親逝世
工作繁忙,回高雄老家探視雙親的時間也不多。高齡90多歲父親今年初離開,顏博文不諱言心裡有些遺憾,但沒有撕心裂肺的傷悲,因他早已通透人生無常。
猶如四季輪轉、花開花落,日復一日,世間所有事物都是變動的,沒有恆久的存在;生命如此,幸福與快樂也是一樣。
「有一天我們都要走,你擁有的東西都是短暫的。」顏博文認為,世俗的快樂來自於感官,本不會長久,「即使我在一家公司當到執行長,但我把這個快樂程度調低。」「你如果愈執著於當下,等到過去之後你愈捨不得,帶來的痛苦是相對的。」
正如佛法所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真正的快樂幸福來自於,你體會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所得到的法喜,這會讓你成長。」
明白生命的本質即是無常,透過日常生活不斷實踐,當親人逝去、啟程往下一個階段時,「你能夠用平淡的、開放的心胸面對,痛苦跟難過的程度不會那麼大、時間不會那麼長。」生死輪迴,無死無生,顏博文很坦然。
迎接空巢不焦慮,用祝福的心取代擔憂
人生,時時刻刻都是修行。送走父母是一道必須跨過的檻,放手子女何嘗不是另一項功課。「小孩子長大離開了、父母親往生了,真的是一個空巢。」
顏博文的獨生女兒高中遠赴英國求學,直到研究所畢業才回到台灣,長達10年不在家。談起寶貝女兒,顏博文笑得開懷,又特別靦腆。2012年珊迪颶風(Hurricane Sandy)重創紐約,想起女兒當時正在紐約大學唸書,隻身一人,他仍心疼不已。「也曾經生病,你也沒辦法照顧她。」
不過,他想告訴同樣身在空巢期的父母:
「一直擔心小孩,你不如祝福他。你替他們擔心,其實是傳遞你憂慮的波給他們。我相信、科學上也有驗證,你如果一直想這個人很糟,那真的會不好。」
「所以,你不如用祝福的角度,相信他們可以克服困難,正向替他們思考。你自己要把心打開,不要把自己鎖起來。」
研讀佛學多年,他特別喜歡《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執著在「我」。他坦率地說,自己也常常做不到,但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
採訪當天,午後窗外的鳥語婉轉,傍晚旋即成了雨聲淅瀝。大自然無時無刻變幻莫測,眾生皆然。無常,其實就是日常。若能為心留下一方寧靜,映照天光雲影、觀照娑婆世界,修行路上,即是幸福。
註:天主教為基督宗教教派之一,又稱「舊教」,與稱作「新教」的基督教素有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