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要住的家,必備3項基本要件!讓你的老後生活獨立自主、快樂終老

第二人生要住的家,必備3項基本要件!讓你的老後生活獨立自主、快樂終老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在受邀參與工研院《未來命題》工作坊中,我們從城市現況、都市規畫、醫療科技及生活願景等各種因素進行討論,總結了要「在地在宅老化」涵蓋了以下四種面向:成就感、安全感、社交及生存。

住家、社區與周邊環境,扮演著成就這四項理想的輔助角色。成就感與社交感的需求滿足,來自於在居家規畫時,是否考量到自我志趣、愛好所需空間的預留,以及與親友、鄰居彼此交流時是否有適當的場域存在。

至於安全感與生存感的需求,則來自於建築本身的品質與所在地提供的機能與便利性。

 

1 住宅空間首重好維護、並具備基本的舒適需求。

 

2 環境首重具備完善的生活機能及社區支援系統。

 

因此,後半輩子要住的家,從空間之內與之外來評估的話,要有以下三項基本要件:

 

一、健康住宅、低汙染環境:

 

後半輩子要平安終老的家,室內裝潢盡量精簡,以確保人體健康及安全為首要,例如:木地板角料需耐用、防蟲、無毒。磁磚使用防滑、不炫光的款式。

 

此外,除了採光通風、隔熱、防潮等基本功能,也要注意住家周邊健康條件,小則避開燒香燒金紙的住家行廟宇、機車行、公車站旁邊;大則避免工業區、焚化爐或園區附近。

 

二、所在社區便利安全,並有居民「聚點」:

 

周遭環境的支援系統,在年老之後更加重要。

 

商店、診所、餐廳及公園等生活機能點,要以「步行即可達」為主。此外,選擇有寬敞人行道、走路五至十分鐘就到目的地的居住地,可讓高齡者生活獨立自主。

 

理想的老後居住地,還需要社區「聚點」。是社區居民自發性想「過來坐坐」的地方。聚點若能有主事者定期舉辦活動,與居民相互熟絡,但又不致於管太多就更好了。

 

依照目前的觀察小型複合書店、咖啡或茶館、在地小雜貨店等,較有潛力扮演這樣的角色。「聚點」最終的功能,是讓居民能夠共同編織出社區人際網路,自發互相支援,不論是精神陪伴上或生心理層面。

 

三、住家內外,具備「你」需要的無障礙設施:

 

如果你正在物色的新家,除透天自用住宅、樓地板面積過小及特殊情況,從二〇一三年開始,內政部明定,「新建、增建之公共與非公共建築物均需設置無障礙設施。」在法令上的定位,這是屬於強制性規定,主要對象就是公寓大廈、住宅大樓。

 

此外,每個人生活習慣不同,端看它是否滿足你「個人」的無障礙需求,例如,習慣開車的家庭,就要到停車場看看,停車格面積是否有涵蓋上下車的緩衝空間?如果兩車之間間距很窄,打開車門很容易打到隔壁車,行動不便時會更麻煩。

 

習慣搭公車的人,則可檢視住家地點是否位於「無障礙(低底盤公車)路線」上,此外,針對視力退化或視障住戶,需要的硬體是導盲磚、點字或有聲號誌,軟體則是有視協員、導盲犬或視協APP可查詢到的路線等,如果這些都沒有,徒有斜坡、扶手等,並每有切中需求。

 

當然,這三大要件需建立在住家本身結構體安全無虞,住進去之後,房子保守估計要能至少再住上六十年,這最基本的。

 

達到上述這三項要件之後,就可以再擴展更多功能多元化的住宅目標,繼續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理想未來。

 

 

1 人行道與住家旁,以方石砌成的長凳,路人走累可稍事休息。

 

2 公共環境規畫無障礙動線,是打造舒服安全步行體驗的第一步。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原點出版,林黛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