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說,情緒低潮不見得是遇到大事件或大壓力,日常瑣碎的堆積更容易造成心理疾病產生,當出現這5大症狀長達2周以上,那就要小心了,像是心情低落、做什麼事都沒興趣,感覺身體每一處都不舒服,更嚴重甚至無時無刻煩燥、連食慾都沒了!潘奕瑄建議,先從生活中抽絲剝繭、了解原因。
第1招:寫下心情自我對話
要如何正面迎戰壓力症候群呢?「察覺心情狀態」變得非常重要,潘奕瑄說,每天花點時間寫下「心情筆記」,用幾句話記錄快樂、悲傷、生氣、焦慮等心情,還有影響自己心情的人事物。
這動作除了抒發情緒外,一段時間後還能釐清情緒感受的來源,了解會影響或改善心情的因素,就算是許多因素不容易立刻改變,但也能即時了解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
▲反覆放鬆身體各處肌肉,就能帶來心情的放鬆。
第2招:漸進式放鬆肌肉
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身體緊繃情緒也難以放鬆,若能反覆放鬆身體各處肌肉,就能增加察覺力、提醒自己在心情上放鬆,並藉由身體的放鬆帶來心情的放鬆。
第3招:5-10分鐘靜坐呼吸
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若有雜念又再產生,依舊不斷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每天執行5到10分鐘,將有效沉澱心靈、減緩壓力,並提升注意力、舒緩緊繃狀態。
潘奕瑄提醒,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每天都很快樂、沒壓力,而是從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不要過度害怕負面情緒,若低落情緒持續2周以上,連帶影響食慾、睡眠、體力,甚至開始負面思考、注意力和記憶力變差嚴重干擾生活,最好尋求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的協助,用專業快速找回生活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