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有紅字是異常、沒紅字就健康?三觀念判讀健檢報告,不怕數字「拉警報」

健檢有紅字是異常、沒紅字就健康?三觀念判讀健檢報告,不怕數字「拉警報」

若你重視保健,定期做過不同醫院的健檢,認真看過健檢報告,可能會產生疑問:同一個項目,為什麼各家參考值不一樣,有無統一標準?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健康?

定期做健檢,是我們了解自身的好方法,也是發現身體患病徵兆,得以早做防範改善的依據,只是,健康檢查後的報告,充斥專有名詞以及數字,需要建立正確的了解與認知,才能真正據此掌握健康,達到改善甚至預防的效果。

 

費用如何計算?健保僅給付基礎項目

 

在台灣,疾病診治有健保照護,在預防疾病則有國健署的成人健檢、4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等,此外想對自己的健康有更深入了解,就得藉由健康檢查探知一二。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院長柯毓賢以常見的高血壓為例,因血壓控制不佳可能引起的心腦病變、動脈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等,雖然健保對上述併發症的早期診斷仍有基礎因應措施,如腎功能、血糖及血脂等血液檢驗、尿液檢驗、心電圖及胸部X光片等檢查。但想對器官病變進行深入了解,如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等更進階的檢查,就一般單純高血壓病情的病人而言,不見得都會列在給付標準。


「早一點發現疾病,減少疾病的嚴重度。」關於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這麼說。


沒有哪一位專家能保證,健康檢查報告就是身體健康的保證。然而,一個人是否健康,還是得經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各種檢驗,才可能知道正確答案。


健康檢查的日文為「人間ドック」,指船隻進行維修保養,須將船駛進船塢進行處理。「人就和船一樣,必須定期回健檢中心檢視一番,希望能在臨床前期,如邊緣性高血壓、糖尿病前期、肌少症等,透過及早發現異常,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避免日後疾病的爆發。」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曾屏輝說。

 

「以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而言,基礎的標準套裝可以涵蓋90%左右的常見疾病,接下來的10%,就像買保險一樣,在金錢與健康間,找到最佳的平衡。」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經理廖婉君表示,然而她也提醒任何的檢查都有其極限,不可能有百分百正確的檢驗。


幾歲該做健檢?「健康檢查的範圍很廣,小學生也有學校健檢,公司則有員工健檢,健檢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嚴格說來,應就每一個人的身心情況及需求來決定。」柯毓賢表示。


曾屏輝則認為端看個人對健康的要求,很難有明確的界定,一般而言,年輕人的身體是相對健康,但是也有例外,如肥胖或有家族病史等,但話說回來,站在學術的立場,50歲以上,器官多少會開始衰退,是時候需要完整的健康檢查。

 

潛在疾病從哪找?難用單一數字定生死

 

然而做完健檢,拿到健康檢查報告書,報告書上寫著「參考值」,雖然上面也註記了醫師的意見,卻還是令人一頭霧水。關於參考值,柯毓賢表示:「一方面,生物醫學的統計數字本來就會呈現常態分布,大多沒有絕對區別正常與異常的分界;另一方面,因為選取樣本的不同,各家醫院的參考值也會有些許的差異。」


「再者,異常值或治療建議值的設定,除了參考科學研究成果之證據以外,甚至還要考量每個國家健康政策等政治、經濟、社會因素,以及每個人的身心狀況,設定個人化的最佳理想建議值。」柯毓賢指出,健檢報告上的紅字異常值,是一個滿複雜的問題,很難有單一的答案。


例如,依照美國心臟學會2018年的建議,只要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過190mg/dL,就得考慮服藥控制膽固醇;然而,如果病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數值超過70mg/dL時,就要考慮服藥。

 

曾屏輝也指出,如常見的肝功能檢查,GOT(肝功能指數)正常值是低於31U/L,但超過就代表不正常嗎?這也不一定,事實上GOT也存在於骨骼肌,激烈運動後才測,數值也會偏高。他更以腹圍舉例,台灣男性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在美國,男性則以102公分、女性88公分為準。


廖婉君感慨說:「很多民眾會認為紅字是絕對的異常,這是錯誤觀念,例如高血壓往往要反覆測量,而不會因單一次血壓升高,就作為診斷的依據。」


此外,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判讀時雖會依據國際公認客觀的數字標準,但同時還要參考影像醫學科醫師的主觀描述。柯毓賢以「藏在豆腐裡的花生」來比喻肝腎內臟中的結節,要每次測量的切割角度都維持一模一樣,已經是很困難的了,更遑論結節不同位置的型態差異。因此,即使是一個穩定的結節,在逐年的報告書中,仍可能會有大小以及細節描述上的差異。


正常值的設定除了考量種族的差異,還涵括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家族史等各種因素,也還要顧及儀器和技術上的因素。因此,要確認一個疾病的診斷,有時需要一段時間的追蹤和重複檢驗檢查,才能有結論。


那麼,該如何看待健檢報告上的紅字?首先,應該要清楚以下幾個狀況:


第一,每家醫院的儀器不同,做出來的數據和單位、參考值也會不同,因此,不同院所的檢驗結果,不一定能直接互相比較。


第二,有些數據、影像會因身體的狀況或受檢者的姿勢等影響,例如血壓會受情緒影響如白袍性高血壓,胸部X光攝影也可能因為是否有充分吸飽氣,而影響心臟的大小。


第三,數值高低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嚴重度,例如各式的腫瘤標記,曾屏輝說明如最常見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正常值為小於5ng/mL,但癌胚抗原並不是只有大腸癌的病人才會增加,乳癌、胃癌等癌症也都會增高,而且在非惡性病灶如肝硬化、慢性肺病,甚至抽菸者也會升高。


基於以上3個原因,若健檢報告出現紅字,第一個動作就是與醫師討論。

 

健檢

健檢報告沒紅字不代表完全健康,反之亦然,將「了解健檢報告」放在心上,徹底落實健康管理,才是有效健檢。(攝影/陳弘岱)

 

數字「拉警報」怎麼辦?尋求第二意見諮詢

 

事實上,所有檢驗都存在著敏感性(Sensitivity)、特異性(Specificity)的兩難。高敏感性的檢驗,偽陰性率低,結果為陰性時,愈能排除得病;高特異性的檢驗,偽陽性率低,因此結果為陽性時,愈能確認得病。


以流感快篩檢驗為例,其特異性可達90%至95%,因此快篩結果為陽性,幾乎能確認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快篩檢驗的敏感性卻僅50%至70%,陰性結果並不能用來排除流感病毒感染,仍必須依患者的臨床症狀加以判斷。


而健康檢查項目的選擇,基本上是「敏感性」比「特異性」重要,「健康檢查所看到的異常,並不一定就代表是疾病。」柯毓賢解釋。


「在臨床看得愈多,就愈覺得沒有不變的參考值。」曾屏輝說,健檢報告書需要有專業經驗的醫師綜合判讀,甚至醫師間也得相互討論。因此若檢查結果出爐,發現某些數字警訊,最好徵詢第2位醫師的意見。


柯毓賢提醒,健檢沒有紅字並不代表身體健康,有可能是沒做到相關檢查;相反的,有紅字異常,也不見得就是生病,例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到的結節,可能是早期癌症,但相當大的比率是對生命無威脅的良性結節,一生都不會有變化。


健檢目的在於早期預防疾病、診斷、治療。專家提醒:健康檢查不是健康的保證書,「只是檢查,沒有後續的追蹤管理(如養成運動習慣、戒除不良嗜好),是不會變得健康的。」

 

健檢

 

延伸閱讀 : 買定期醫療險,75歲後就不能續保了,你該怎麼辦?沒做這2件事,小心晚景淒涼

延伸閱讀 : 把「奧客」送到競爭對手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咖啡店老闆:客人在我眼裡分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