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價值觀差距,一樣能成為好友
因此,成為一個熱愛學習、並且積極溝通的人,學習朋友的優點並展示自己的能力,這能令你贏得持久的尊重。為自己制定一項長期的個人成長計畫,強化優勢的同時彌補其他方面的差距,讓自己的朋友圈成為一個互相促進的平臺。
擁有健康、開放與充滿善意的價值觀,並努力尋找那些與自己相符的朋友。即便和朋友的價值觀具有不可調和的衝突,也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在思想的碰撞中學會寬容和理解。
17世紀的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寫道:「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立;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聯接成整個陸地。」我們和朋友既要彼此獨立,又要互相依賴,而這走向任何一種極端都不會是好事。
建立適度依賴的前提是,我們與朋友建立這種聯繫的同時,不要從中喪失自我,這包括控制你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方式:
我是誰?朋友是誰?我們互相需要,而不是單方面的完全依靠。
當我們擁有成熟的思考模式時,對友情的體驗也會隨之變得理性。你將發現自己需要幫助,也可以請求朋友的支援,同時你仍然充滿自信和力量。
如何適度依賴,不管是在工作、生活還是在家庭中,都要結合自己和對方的性格、能力來制定正確的策略。你得設計一個方案,這取決於你社交關係的客觀情況。
1. 了解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位置。
除了客觀的了解自己的關係模式和社交形態,以及它是怎樣形成的,還要對自己做一次真實的資訊調查:
你如何看待自己?朋友怎樣看你?你在朋友心中的地位?
換句話說,我們第一步的工作是搞清楚「朋友會不會幫助我們」,這牽涉到你過去在朋友圈中的信譽和形象建設。這時,你會誠實的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而非想像。
通常,人們樂意提供幫助擁有健康、誠信、積極形象的人,以信譽不良和形象建設不力的人來說,他們對別人的任何依賴都可能被視為缺點,並加重對他的負面印象。
2. 懂得發現並展示自己的缺陷,特別是無力感。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稍有不慎,你可能誇大、掩飾自己的需求或者表達過度,給人一種過度依附的錯覺。
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如何請求朋友、該向誰表達這種依賴。
聰明的人明白依靠與索取的微妙區別。事實上,兩者之間可能只有數字之差,表達技巧差的人剛說幾句,對方便已經嚇跑;反之,也許你還沒開口,僅憑臉上的表情就足以讓朋友主動詢問你是否需要幫助。適當的展示自己的無力感,有利於我們獲取好友的理解,激發他們的同理心。
3. 學會控制依賴,而不是在依賴中失控。
你需要知道怎樣調度自己的情緒,避免做出朋友不喜歡的反應。展示依賴,但要控制:「我需要你,但我不會過度依靠。」有原則和適當的仰賴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緊密。
因為互相幫助,我們增進了解,感情變得更親密、凝聚力更強;我們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單,但要防止這種感覺失控,讓它在生活中都以一種可控的形式出現。
最後需要記住的是,我們和朋友的關係,要達到真正和深層的改變並不容易,沒有誰一開始就能擁有高品質的人際關係,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我們要在很長的時間內,游離在過度與適度之間,經歷無數次的反思與調整。但只要堅持下去,你最終就能實現與朋友的適度與相互享受的關係。
朋友不是用來互相取悅的,也不需要對方必須認同自己的某些看法。友情之間既有一定程度的依賴與互相認可,也有彼此獨立的部分。我們要堅持社交理念所追求的朋友關係,就是這種既獨立又和諧共處的狀態。
4. 朋友不是簡單的尋求認同,而是尊重對方的「主見」。
有些人總希望朋友對寵物、書籍、政治、娛樂明星等觀點必須與自己統一,所以當朋友對一件事物提出其他看法時,便無法容忍。
我甚至聽到有人這樣憤慨的說:「我要和某人絕交。」原因不過是在公眾辯論中,那個人支持了另一方的意見,沒有和他站在同一陣營。
如果有可能,我會建議那個人和這位憤怒的先生絕交,因為這種強制別人無條件支持自己的行為,並不是朋友應該做的。在任何場合,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對方獨立的見解。
5. 做自己,也要享受讓對方做自己。
在各自獨立的狀態中,我們才能輕鬆的享受友情。朋友既要相互取暖,互相幫助,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空間。就像我和史密斯的關係,我們在許多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分歧,討論問題時否定對方也絲毫不客氣,但我們從來不會提出以下要求:
「你必須放棄那個想法!」、「你必須聽我的!」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這麼對待朋友時,就是在逼迫對方放棄自我。試問一下:你會放棄自我嗎?如果不會,也不要讓別人這麼做。
(本文摘自《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交朋友」的成本超乎你的想像,生活不用做好做滿,你需要克制社交》,大是文化出版,高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