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過孤獨,才懂得相遇的可貴 50後學會「毫不保留」展現自我,才能交到許多朋友

嘗過孤獨,才懂得相遇的可貴 50後學會「毫不保留」展現自我,才能交到許多朋友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如果保持沉默,我們都會變得強壯。就像在斷食之後的飯特別好吃一樣,因為忍耐了沉默,我們才知道對話的樂趣。

因為嘗過孤獨才懂得相遇的可貴之處

 

因為嘗過孤獨,我們才懂得相遇的可貴之處。

 

這樣微妙的心理,我們應該多加理解才是。

 

互不冒犯的對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我最害怕的是淺淺的交情,也就是那些好像認識,又好像不認識的人。

 

因為不知道什麼會傷害對方,什麼能讓對方開心,由於相處起來完全沒有頭緒,所以只能說一些無傷大雅的話然後互相道別。

 

這也讓我心神不寧,因為我知道對話絕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不好不壞的對話本來就是不可能交到朋友的。

 

對我來說,對話需要甜,也必需要有辣。(中略)我在過了四十歲之後開始有許多好朋友,我認為那是我們透過相當危險的對話,得以確認彼此立場的緣故。

 

老年時毫不保留地展現自我,任誰都能交到許多朋友

 

 

談到要如何才能夠遇上令人感動的邂逅,那都是在你付出較多的情況之下。

 

要付出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物質,而是毫不保留地展現你自己。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能你會需要能夠坦露的自我,即使是只有一點點。另外還有一點點的表達能力、誠實和勇氣。

 

上了年紀之後,害怕的事情漸漸減少,任誰都能夠做得到。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因為依然顧忌世人的眼光、被常識束縛、或是恐懼權威,所以實在難以展現真實的自我。

 

人生需要誠實

 

人生需要誠實。然而所謂誠實,不是指你做好事、不說謊那種充滿單純自信的事情。

 

所謂誠實,指的是了解「細微複雜的深沉感觸」。

 

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否能夠理解,如果換個說法,就是與他人一起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悲傷。當人能夠擁有這樣的共同感受時,才會生起「sympathy(同情、共鳴)」。

 

「sympathy」據說是源自於希臘文中的「sympathia」一詞,而「pathia」又是源自於「pathos(墮落的情慾)」。「sym」這個字,則是希臘文中我也相當喜歡的字首,意思是「一起」。和對方站在同樣的立場、抱持相同的情感,就是「sympathia」。

 

如果人的心中有著傲慢自大、過度自信或是藐視對方的想法,就不可能有「sympathia」。當人們彼此抱持著相同的感受時,或許就能信賴對方、打開心房。

 

人際關係若非冷淡就是過於深入

 

身處人群之中,真的就是與人相處嗎?這是騙人的,看看都市人就知道了,說得難聽一點是孤單,說得好聽一點是鮮少受到他人的干涉而得以自由過日子。

 

相反地,在人口較少的外地,也就是在鄉下,人們會與他人有更加深切的來往。在受人親切相待的同時,在那樣的社會裡,只要有一點點逾矩,便會立即受到制裁。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對於與人相遇的這件事抱持著相當天真的期待。那是因為我們認為「恰當的人際關係」,也就是那些在我們孤單的時候會來陪我們聊聊,忙碌的時候會給我們一些恰當空間的朋友,在這個世界上是可遇可求的。

 

然而,這樣恰到好處的人際關係通常都是不可得的。

 

人際關係要不就是過於深入,要不就是冷淡,兩者之一。

 

最糟和最棒的人際關係

 

最糟的人際關係是,彼此不關心對方的痛苦,人們覺得只應該關注自己所在乎的事情。

 

相反地,最棒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盡可能安靜地承受自己的痛苦和悲傷,雖然閉口不談,他人也能在靜默中深刻察覺此人的悲苦。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痛苦,也是最初和最後的喜悅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痛苦,也是最初和最後的喜悅。

 

不論我們再怎麼高明地與人建立關係,一定還是會犯錯。

 

這是因為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想法各自不同的緣故,所以也不須害怕失敗。

 

如果說在人際關係上有必要的顧慮,那或許就是謙虛待人,以及耐心等待事情的轉變。我喜歡的另一項特質是溫柔。我自己並不溫柔,所以受人溫柔相待的時候我會自慚形穢。

 

八、九十年的一生看似漫長,其實很短。在我將死的時候,回想一生中最開心的,恐怕不是偉大的事情,而是細微的小事吧。

 

例如因為痛苦而失眠了一整晚,卻在隔天的清晨看見朝露;悲傷時,夕陽照在身上;失去自信時,風吹拂在身上;當有人牽起我的手的時候;

 

想起某個人在這一生中一次也沒有背叛過我的時候;微笑著道別的時候;一句話不說的時候;吵了一場丟臉的架之後;累得睡著的時候;對人興起敬意的時候等等。

 

我覺得我應該不會想起自己寫的小說。一部分或許是因為我的作品並不出色,但歸根究柢,作品畢竟只是文字而不是人。

 

當友情結束的時候

 

人際關係的基本是尊敬。如果我和朋友的友情不再,那將是我的人格令他失望,或是我喪失了對他的尊敬的時候。無法讓我尊敬的人,是不會進入我的朋友圈中的。

 

我能獻給朋友的,也幾乎是唯一的報答,就是為對方保密。有一位朋友離婚了。我雖然知道實情,但在好幾年間我都不曾對人說起。(中略)在我死後會隨著我入土的朋友秘密不計其數。

 

 

我實際感覺到,不去跟對方說我跟你很要好,而是為他保守秘密,友情才能持續不斷。

 

這所有的過程都需要時間,所以才說人到中年以後才會成熟。

 

孤單時候的聊天對象

 

我在沙漠裡第一次發現到人類對話的本質。

 

對話,是確認。對話有時候或許也會採取對立的形式,然而無論如何,對話都是人類確認自己思考的過程。而確認往往是藉由互相談論眼睛可見之事物而成立的。話題無論是關於現實還是心理,都會引發矚目。

 

看見杳無人煙的山川,或是人們群居的城市、村落,常常會讓我想到很多事情,像是與彼處連綿的景色實際相關的事情、那一年的氣候、收穫、風俗、擦身而過的車或人、從這景色再聯想到的人或是事件。

 

「那個好美啊,對不對?」

 

「我之前去見了那個誰。」

 

「今天真是的,好忙喔。」

 

「下一次我們去○○好不好?」

 

這些隨手拈來的對話,都是說話的人受到眼睛所見的風景觸動,有感而發。

 

然而在沙漠中,這些感官的刺激一項也沒有。

 

在阿傑爾高原(譯註: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一處高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以其地質構成形態與史前岩洞藝術群而聞名)和阿爾及利亞的最高峰塔哈特山(音譯),我們幾乎遇不到什麼人,但是還好,我們還能聊聊這些高山的奇異姿態。

 

可是在這個撒哈拉沙漠裡,真的是什麼都沒有!

 

如果我是一個人在這片土地上旅行,那會怎麼樣?到了夜晚,我會獨自蹲踞在大地,被拋棄在只有星星和沙塵的空間裡。然而只要還是個人,我總是想與人對話。

 

這個時候,我該跟誰說話呢?

 

雖然人們說你所愛的人經常在你心中,然而事實上,這個人卻身在數百、數千公里之外。活生生的人,要在身邊;要感受得到肌膚的溫暖;要能夠牽得到手。

 

這些都是條件。有沒有人能夠克服看不見、摸不到的距離感,用他的真實面貌在此處與我對話呢?

 

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會在沙漠裡感受到上帝。

 

神無所不在,你會感覺到祂飛越了數千公里的空間距離,馬上來到了你的身邊。此時,有真實存在感的「人」,只有神。神的聲音清澈透明,完全不打擾沙漠的寂靜,而且宏亮地敲響在人心之上。

 

在悲傷之中才有真正的相遇

 

我認為,人在悲傷之中才有真正的相遇。

 

人和神的相遇,很多時候也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那是因為在悲傷之中,人會回歸本心的緣故。

 

有時候為了一個晚上的邂逅得花費漫長的歲月

 

我看見了那一夜的光景。在人生中,或許有很長的歲月是為了僅僅一晚的心靈邂逅而準備的。

 

因此,人不能簡單地就給出答案,也不能自以為了解別人。

 

因為我感覺自己知道了這些隱藏版故事的存在,所以我覺得自己的老後時光將會是充實的。因為這整個城市中的每一個地方都有故事在流轉。

 

正因為有結束,人生才閃耀著光芒

 

無論再怎麼年輕,我們能活著相見的時間都已經算得出來了。

 

倒不是說見面了就能怎麼樣,只是和許多人見面會讓我感到開心。

 

每一個人的背後,都閃耀著各自的人生。他們與我分享人生,是我無上的光榮,也讓我嘗到心蕩神馳的絕讚滋味。

 

 

在此,恕我執意要說一句,正因為有結束,人生才閃耀著光芒。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老年的美好滋味》,天下雜誌出版,曾野綾子著)